围绝经期指45-55岁左右从接近绝经起至绝经后1年,卵巢功能衰退致月经紊乱等过渡变化,更年期包括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40岁左右、男性50-60岁左右开始,围绝经期月经紊乱、激素水平波动下降,有潮热等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等应对,绝经后期女性有泌尿生殖道萎缩等症状要注重骨骼健康,男性更年期有性功能减退等要关注心血管健康,特殊病史人群需特殊管理。
一、定义与时间范围
1.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内的期间。一般发生在45-55岁左右,此阶段卵巢功能开始衰退,但并非立即完全停止,身体会出现一系列过渡性的变化。对于有特殊病史如曾接受过盆腔放疗等影响卵巢功能的人群,围绝经期可能会提前或表现有所不同。
2.更年期:是指女性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包括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时间跨度相对更长,除了围绝经期的过渡变化外,还涵盖绝经后的一段时间,一般认为女性40岁左右可能就开始进入更年期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阶段,男性也有更年期,但男性更年期相对女性不太典型,一般在50-60岁左右开始,主要是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等引起的一系列变化。
二、生理变化表现
1.月经方面
围绝经期:月经开始出现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可能提前或推迟,经期持续时间可能缩短或延长,经量也会发生变化,时多时少。这是因为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排卵不规律导致的。对于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病史的女性,围绝经期的月经紊乱可能会更加明显,需要密切关注经量变化等情况。
更年期(绝经后期):月经彻底停止,女性围绝经期结束后进入绝经后期,一般不再有月经来潮。但男性更年期在生理变化上主要是雄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出现精力、体力下降等情况,不过月经相关变化不存在。
2.激素水平变化
围绝经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逐渐波动下降,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逐渐升高。例如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女性FSH水平可明显高于正常育龄期女性。对于有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病史的人群,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受到额外影响,需要综合评估。
更年期(绝经后期):女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处于较低且稳定的低水平状态,FSH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男性更年期则是雄激素水平进行性下降,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也会有相应变化。
三、症状表现
1.围绝经期:女性可能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大、失眠等症状。潮热表现为突然感到胸部、颈部及面部发热,随后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情绪波动可能表现为容易激动、焦虑、抑郁等。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熬夜、压力大的女性,围绝经期的症状可能会更加严重。男性围绝经期也可能出现类似但相对较轻的情绪改变、体力下降等情况。
2.更年期(绝经后期):女性除了可能持续存在围绝经期的一些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泌尿生殖道萎缩症状,如阴道干涩、性交疼痛、尿频、尿急等。骨骼方面可能会出现骨量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男性更年期可能会出现性功能减退、睡眠障碍等情况,且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疾病等相关风险也可能增加,因为雄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脂质代谢等。
四、健康影响及应对
1.围绝经期:此阶段需要关注月经变化、激素水平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症状,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如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均衡饮食等。对于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适当的激素补充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有乳腺疾病病史等情况则需要谨慎评估。男性围绝经期也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调节,如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激素水平的监测和适当干预。
2.更年期(绝经后期):女性需要更加注重骨骼健康,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如每天摄入钙1000-1200mg,维生素D800-1200IU),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男性更年期则要关注心血管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脂、血糖、血压等指标。对于有特殊病史的人群,如女性有糖尿病病史,在更年期相关管理中需要更加注重血糖的控制和相关并发症的预防;男性有高血压病史,要更加关注血压的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