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囊肿的形成因素包括生理性因素(排卵相关及黄体囊肿)、病理性因素(炎症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因素)及其他因素(内分泌因素、生活方式因素、遗传因素),生理性因素多与生殖周期相关,病理性因素各有其成因及表现,其他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一、生理性因素
1.排卵相关
女性每个月经周期都会有排卵过程,在排卵时,卵泡会发生破裂,卵泡液流出后,卵泡壁会塌陷形成黄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卵泡壁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就可能形成生理性的附件囊肿,这种情况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一般在月经干净后复查,囊肿可能会自行消失。例如,有研究表明,约有一定比例的育龄女性会出现这种因排卵相关因素导致的生理性附件囊肿,通常不伴有明显症状,多在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2.黄体囊肿
黄体形成后如果持续存在或者发生血肿液化等情况,就会形成黄体囊肿。这也是与女性正常生殖周期相关的生理性改变,多见于月经周期后半期的女性,一般直径多在几厘米以内,多数可在几个月经周期内自然消退,对于没有症状的黄体囊肿,通常以观察随访为主。
二、病理性因素
1.炎症因素
盆腔炎性疾病:盆腔的炎症,如输卵管炎、卵巢炎等,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输卵管、卵巢周围组织粘连,炎性渗出物积聚等,进而形成附件囊肿。例如,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女性,由于炎症持续存在,会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风险。盆腔炎性疾病多发生在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群体中,尤其是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有多个性伴侣等情况的女性更容易罹患。炎症导致的附件囊肿往往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超声检查可发现附件区有囊性或囊实性的包块。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当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时,就会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巧克力囊肿”。这种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尤其是有月经失调、痛经进行性加重等情况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经血逆流、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异位的子宫内膜会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导致卵巢局部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暗褐色粘稠液体,超声检查可发现附件区边界清楚的囊性包块,且囊肿往往与周围组织粘连。
3.肿瘤因素
卵巢肿瘤:卵巢是附件囊肿的常见发生部位,卵巢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卵巢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瘤等,可能与卵巢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交界性卵巢肿瘤具有潜在恶性倾向;恶性卵巢肿瘤则包括卵巢上皮癌、生殖细胞肿瘤等,其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携带某些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的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升高。卵巢肿瘤导致的附件囊肿大小不一,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边界清晰,而恶性肿瘤可能生长迅速,伴有腹水、消瘦等恶病质表现,通过超声、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AFP等)以及病理活检等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因素
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可能与附件囊肿的形成有关。例如,长期服用某些含有激素的药物,或者患有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会导致激素失衡。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往往存在雄激素水平升高、排卵障碍等情况,超声检查常可发现双侧卵巢呈多囊样改变,同时可能伴有附件区囊肿形成。这类患者一般还伴有月经不调、多毛、肥胖等表现,内分泌检查可发现激素水平异常。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附件囊肿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影响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进而可能干扰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生风险。另外,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间接导致附件囊肿的形成。例如,一些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女性,相较于生活方式规律、压力较小的女性,附件囊肿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升高。
3.遗传因素
部分附件囊肿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相关。例如,某些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可能增加附件囊肿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与附件囊肿相关的遗传性肿瘤疾病,那么个体患附件囊肿的可能性会相对增加。比如家族中有BRCA1/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卵巢癌家族史,那么女性成员患卵巢相关附件囊肿尤其是恶性肿瘤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