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多种类型,常见病原体有外源性病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发病机制是病原体蔓延引发炎症,临床表现有下腹疼痛等症状和相应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等方法,治疗原则是抗生素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患盆腔炎有不同影响及注意事项,育龄女性易致不孕等,老年女性症状不典型需关注全身状况,有基础疾病女性病情难控要控制基础疾病。
一、盆腔炎的定义
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等。
二、盆腔炎的常见病原体
1.外源性病原体
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活跃的年轻女性容易感染此类病原体,因为性生活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性活跃期女性中,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2.内源性病原体
来自阴道内的菌群,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阴道内菌群失调,这些内源性病原体可能上行感染导致盆腔炎。
三、盆腔炎的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引起炎症。例如,淋病奈瑟菌可沿黏膜向上蔓延,引起输卵管黏膜炎、输卵管积脓等;沙眼衣原体感染后可形成输卵管黏液脓性分泌物等。
四、盆腔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下腹疼痛:多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不同病情程度疼痛表现有差异,病情较轻时可能是隐痛,病情较重时疼痛较剧烈。
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呈脓性,有异味。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宫颈管黏膜、子宫内膜等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较多异常分泌物。
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8℃以上,伴有寒战等全身症状。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改变,这与炎症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功能有关。
2.体征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是典型体征。例如,医生进行双合诊时,可感觉到宫颈有抬举痛,子宫体有压痛,附件区增厚、有压痛等。
五、盆腔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生育史等。比如,性活跃期女性且有不洁性生活史者,患盆腔炎的风险相对较高;近期有宫腔操作史(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的女性,也是盆腔炎的高危人群。
2.体格检查
除了上述妇科检查的体征外,还需进行全身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况,如体温、心率等,全身状况与盆腔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可能相关,高热、心率加快等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病原体检测:可取阴道分泌物、宫颈管分泌物等进行病原体培养及核酸检测,如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淋病奈瑟菌核酸检测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指导治疗。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积液等情况。例如,输卵管炎时B超可显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积液等;输卵管卵巢脓肿形成时,可看到附件区有包块,边界不清等。
六、盆腔炎的治疗原则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治疗可清除病原体,改善症状及体征,减少后遗症。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等不同的给药途径。例如,对于病情较轻、能耐受口服抗生素且随访方便的患者,可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的患者,多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
七、盆腔炎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
盆腔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容易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进而引起不孕、异位妊娠等不良后果。所以育龄女性一旦怀疑有盆腔炎,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防止再次感染。
2.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患盆腔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由于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在治疗时要更加关注全身状况,合理选择抗生素,同时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密切观察是否有感染扩散等情况。
3.有基础疾病的女性
对于本身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女性,患盆腔炎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病情可能更难控制。在治疗盆腔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盆腔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