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致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的病症,发病与卵巢功能衰退等有关,有月经改变、血管舒缩等多表现,靠结合史、症状及检查诊断,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激素补充治疗等干预,老年、有基础病、年轻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
一、发病原因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卵巢功能衰退会导致雌激素分泌减少。而雌激素对女性的多个系统都有调节作用,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就会引发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变化。此外,个体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也会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产生影响。比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有家族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病史的女性,发病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
二、临床表现
1.月经改变:是围绝经期常见的表现之一,月经周期可延长或缩短,经量可增多或减少,逐渐发展为月经停止。例如,有的女性原本月经规律,逐渐出现月经周期延长至2-3个月来一次,经量较前明显减少。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即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继之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这种血管舒缩症状可在白天或夜间,处于应激状态时容易发作,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比如在工作或睡眠中突然发作,导致不适。
3.精神神经症状:患者常出现情绪波动大,如焦虑、抑郁、烦躁、易怒等;还可能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例如,有的女性会变得容易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或者情绪低落,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同时在工作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4.泌尿生殖道症状:可出现阴道干燥、性交困难、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盆底松弛、子宫脱垂等生殖系统相关表现。这是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泌尿生殖道黏膜变薄、萎缩等改变引起的。
5.心血管疾病相关表现:围绝经期女性患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可能出现血压波动升高、心悸等症状。
6.骨质疏松:雌激素缺乏使骨质吸收速度大于骨质生成,导致骨量丢失,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腰背酸痛、身高变矮,甚至容易发生骨折,比如轻微外力作用下就可能发生腕部、髋部等部位的骨折。
三、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月经史、症状表现,并进行相关检查来诊断。一般会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生殖器官的情况;还会检测性激素水平,如雌二醇水平降低、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升高等有助于诊断;此外,可能会进行骨密度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情况等。
四、治疗及干预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建议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鱼虾、豆制品等,以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要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
运动方面: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增强骨密度、改善心血管功能、缓解精神压力等。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心理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人应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来调节心理状态。
2.激素补充治疗:对于有激素补充治疗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女性,可以考虑使用雌激素等进行激素补充治疗,但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决定。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在老年女性中较为常见,更要注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骨密度、心血管系统等方面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同时,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更加注重坚持,长期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果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处理围绝经期综合征时需要更加谨慎。例如,有高血压的女性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可能的激素补充治疗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确保治疗不会对血压等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3.年轻女性(相对较年轻进入围绝经期):相对年轻就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可能会面临更多因雌激素早期缺乏带来的健康问题,需要更早且更积极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医疗干预,以减少远期健康风险,如更严重的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