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初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下腹部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活动或性交后加重,部位在两侧或整个下腹部;阴道分泌物异常,量增多且性状改变,如呈脓性、有异味等;月经异常,表现为周期改变(缩短或延长)和月经量变化(增多或减少);部分患者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持续性,伴寒战提示感染严重
一、下腹部疼痛
疼痛特点:多为持续性下腹部隐痛或胀痛,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常加重。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感受可能有差异,年轻女性痛觉相对敏感,可能对疼痛感知更强烈;而绝经后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盆腔组织敏感性降低,疼痛可能相对不那么剧烈,但仍需重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初期炎症刺激下腹部疼痛可能更易发生且持续时间可能更长。有盆腔炎病史的女性再次发作时,下腹部疼痛可能较初次发作时更迅速出现且程度可能更重。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主要在下腹部两侧,也可累及整个下腹部,这是因为盆腔内的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导致下腹部出现疼痛不适。
二、阴道分泌物异常
分泌物量增多:相比正常情况,阴道分泌物的量明显增多。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激素水平波动相对较大,初期盆腔炎时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更易被忽视,但仔细观察可发现内裤上分泌物明显比平时多。育龄期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如需要频繁更换卫生护垫等。绝经后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易受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有关,此时更应警惕盆腔炎的可能。生活方式上,长期使用护垫不透气的女性,阴道局部环境潮湿,利于细菌滋生,容易引发盆腔炎导致阴道分泌物增多。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病原体的风险增加,初期盆腔炎时阴道分泌物增多的情况可能更早出现。
分泌物性状改变:可表现为脓性分泌物,颜色发黄、发绿,质地黏稠,有时还可能伴有异味,如有腥臭味等。不同病原体感染导致的分泌物性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引起的分泌物往往更呈脓性且量多;而厌氧菌感染可能会使分泌物有更明显的恶臭味。
三、月经异常
月经周期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青春期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稳定,初期盆腔炎可能会影响月经周期,导致月经周期紊乱。育龄期女性如果本身月经周期较为规律,患盆腔炎后月经周期改变可能较易察觉,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变为25天或35天等。绝经前女性月经周期改变可能与盆腔炎导致的内分泌紊乱有关,炎症刺激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从而干扰月经周期。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过度节食的女性,本身内分泌就易失调,患盆腔炎后月经周期改变可能会更明显。有过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患盆腔炎后月经周期改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宫腔操作可能损伤生殖系统,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影响月经周期。
月经量变化:月经量可能增多或减少。月经量增多可能表现为经期使用的卫生巾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加;月经量减少可能表现为卫生巾上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平时。青春期女性月经量异常可能与盆腔炎影响子宫的正常功能有关,子宫受到炎症刺激后,内膜的修复和脱落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月经量改变。育龄期女性月经量异常可能会影响生育等问题,需要及时关注。绝经前女性月经量变化可能是盆腔炎影响卵巢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所致。有子宫肌瘤等妇科病史的女性,患盆腔炎后月经量变化可能会更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发热
发热程度: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不同年龄阶段发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盆腔炎初期发热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成年女性发热程度相对较成人儿童更有自身特点,一般以低热或中度发热为主;老年女性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初期盆腔炎时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可能不明显,但仍需密切监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的女性,机体抵抗力差,患盆腔炎后发热可能更易发生且发热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有免疫性疾病的女性,本身免疫力处于异常状态,患盆腔炎后发热可能较难控制,需要更加谨慎对待。
发热特点:多为持续性发热,与炎症的持续刺激有关。如果发热伴有寒战等症状,提示感染可能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