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由胚胎发育问题致左右心房残留未闭通道,有遗传和环境等病因,病理生理有血液动力学及心肺功能改变,儿童期多体检发现,成年期有相应症状体征,靠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治疗分观察随访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是房间隔缺损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房间隔吸收过多,或继发性房间隔发育障碍,导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的缺损通道。它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多在儿童期或成年后被发现。
二、病因及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后代患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风险可能增加。从遗传学角度看,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异常可能影响心脏胚胎发育过程中房间隔的形成。
2.环境因素
孕期因素:母亲在孕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放射线、某些化学毒物(如农药、甲醛等),或感染风疹病毒等,可能干扰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出现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几率。例如,孕妇在早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病毒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心脏结构的形成。
生活方式:孕妇孕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对胎儿心脏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包括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风险。
三、病理生理改变
1.血液动力学变化:由于左心房压力高于右心房,存在左向右分流。在儿童时期,分流量相对较小,可能对心肺功能影响不明显;随着年龄增长,分流量逐渐增大,会使右心房、右心室容量负荷增加,导致右心房、右心室扩大。长期的容量负荷过重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2.对心肺功能的影响: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等表现。严重时可导致右心衰竭,出现体循环淤血的相关症状,如肝大、下肢水肿等。
四、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儿童期:多数儿童可能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时通过心脏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而被察觉。部分儿童可能有生长发育稍迟缓,活动耐力较同龄儿童稍差等表现。
成年期:成年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心悸、气短,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乏力、水肿等症状。如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还可能出现咯血等症状。
2.体征表现:心脏听诊时,可在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固定等体征。
五、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继发性房间隔缺损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房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数目等情况,还能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右心房、右心室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显示房间隔的回声中断,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观察到左向右的分流信号。
2.心电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等心电图改变,但心电图改变并非特异性的,不能仅凭心电图确诊,但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
3.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等表现,但这些表现也可见于其他心脏疾病,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六、治疗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方式
观察随访:对于小型继发性房间隔缺损,若患者无症状,生长发育正常,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半年至一年进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病情变化。
手术治疗:对于中型或大型房间隔缺损,或出现明显症状、有肺动脉高压等情况的患者,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可通过开胸手术或微创介入手术等方式进行。例如,微创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将补片等材料输送到房间隔缺损部位进行修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期发现继发性房间隔缺损时,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在随访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活动耐力、体重增长等情况。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儿童,要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一般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心脏外科医生综合评估后决定。同时,要注意术后的康复护理,包括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并且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诊断明确后,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手术的成年患者,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在围手术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情绪。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伤口恢复等情况,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成年患者,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