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有典型症状如胸痛(多为突发心前区等压榨性等疼痛,持续久,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发热等),还有不典型症状如放射痛(可放射至多部位,女性等易不典型)、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易误诊)、呼吸困难(心功能受损致肺淤血引发,肥胖等易被忽视),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率高且常合并多种疾病,女性患者胸痛不典型且预后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罕见且多由基础病引起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
一、典型症状
(一)胸痛
1.特点:多为突发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是其重要特征,年龄较大者可能对疼痛感知不典型,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易被忽视。
2.机制: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细胞代谢产物积聚,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从而产生疼痛感觉,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病史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影响心肌供血引发胸痛。
(二)全身症状
1.表现:可出现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约1周。还可有心动过速、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增快等。年龄较大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年轻患者全身症状可能相对较轻,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可能全身反应更复杂。
2.机制:心肌坏死物质吸收引起的全身反应,发热是因为坏死心肌组织吸收产生的炎性反应,心动过速等是机体的应激反应,长期的高血压病史等会影响机体的应激调节能力,使得全身症状表现不同。
二、不典型症状
(一)放射痛
1.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背部、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女性、糖尿病患者等可能更容易出现不典型的放射痛表现,比如疼痛放射至下颌部易被误认为牙痛而延误诊治,因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疼痛感觉传导异常。
2.机制:心脏的神经传导与身体其他部位神经有交叉,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可通过神经传导放射至其他部位,不同人群由于个体差异,神经传导的异常程度不同,导致放射痛表现多样。
(二)胃肠道症状
1.表现:可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等,容易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发生心肌梗死时胃肠道症状可能更突出,而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难以区分是心肌梗死还是原发病引起的症状。
2.机制:心肌缺血时刺激自主神经,经神经反射引起胃肠道的反应,老年患者和有胃肠道病史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胃肠道本身状态不同,使得胃肠道症状表现有差异。
(三)呼吸困难
1.表现:可表现为气短、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这是因为心肌梗死导致心功能受损,心输出量减少,肺淤血引起呼吸困难,肥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可能因体重因素导致呼吸困难更易被忽视,儿童发生心肌梗死极为罕见,但若发生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需高度警惕。
2.机制:心功能下降,肺循环淤血,气体交换受阻导致呼吸困难,肥胖患者心肺负担重,儿童心肌梗死病因与成人不同(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表现也有差异。
三、特殊人群心肌梗死症状特点
(一)老年患者
1.症状不典型率高:约2/3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晕厥、上腹部不适等,这与老年患者感觉迟钝、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有关,多种基础疾病相互干扰可能掩盖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进行相关检查来早期诊断。
2.合并症影响: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合并症会使病情更复杂,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可能痛觉减退,心肌梗死症状更不明显,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种合并症的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案。
(二)女性患者
1.症状差异:女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症状不如男性典型,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恶心等不典型症状,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及激素水平等有关,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绝经后这种保护作用减弱,女性在出现上述不典型症状时应提高警惕。
2.预后影响:女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可能相对男性有一定差异,可能与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合并症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要给予更细致的关注和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三)儿童患者
1.罕见但严重:儿童心肌梗死极为罕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川崎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哭闹、喂养困难、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由于儿童表述能力差,易被延误诊断,一旦怀疑需立即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