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与生理因素相关,多数可自行消退,病理性有多种病理来源;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妇科检查、超声、肿瘤标志物、腹腔镜等;治疗上生理性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可观察,病理性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等需手术,恶性的还需综合治疗;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并据情况合理治疗。
一、卵巢囊肿的定义
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是指卵巢内形成的囊性肿物,可分为生理性囊肿和病理性囊肿等类型。生理性囊肿与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相关,而病理性囊肿则有多种不同的病理来源。
二、卵巢囊肿的成因
(一)生理性囊肿成因
1.卵泡囊肿:正常卵泡发育到一定阶段未排卵,卵泡持续增大形成囊肿,一般与女性正常的排卵周期相关,多数可自行消退。
2.黄体囊肿:排卵后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形成囊肿,若黄体血肿持续存在或不断增大可能形成黄体囊肿,也与女性正常的黄体形成及退化过程相关。
(二)病理性囊肿成因
1.上皮性囊肿:由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转化而来,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生等因素有关,可能受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影响。
2.生殖细胞囊肿:来源于生殖细胞,如成熟畸胎瘤等,其发生与生殖细胞的异常分化等因素相关。
3.性索间质囊肿:起源于卵巢的性索间质细胞,与该类细胞的异常增殖等情况有关。
三、卵巢囊肿的临床表现
(一)多数无明显症状
很多卵巢囊肿较小的时候患者可能没有自觉症状,往往是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等常规检查中偶然发现。
(二)较大囊肿的表现
1.腹部不适:囊肿增大时可能会感到下腹部坠胀、隐痛等不适,有的患者可自己摸到腹部有肿块。
2.压迫症状:如果囊肿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尿频、便秘等症状;压迫输尿管还可能引起输尿管梗阻等情况。
3.内分泌紊乱表现:某些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卵巢囊肿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周期改变、经量异常等)、多毛、痤疮等表现,比如卵巢男性化肿瘤可能会使女性出现男性化的一些体征。
四、卵巢囊肿的诊断方法
(一)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等妇科检查手段,可初步触及盆腔内的肿块,了解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但仅靠妇科检查不能明确囊肿的性质等。
(二)超声检查
超声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等,通过超声可初步判断囊肿是囊性还是实性,以及大致判断其性质,比如通过观察囊肿的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来初步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囊肿等。
(三)肿瘤标志物检查
对于某些病理性囊肿,如卵巢上皮性癌等,相关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CA125等,不过肿瘤标志物检查只是辅助诊断手段,不能单凭肿瘤标志物结果确诊卵巢囊肿。
(四)腹腔镜检查
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情况,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卵巢的情况,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从而明确囊肿的性质,是诊断卵巢囊肿性质的金标准之一,但属于有创检查。
五、卵巢囊肿的治疗
(一)生理性囊肿的处理
多数生理性囊肿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等,直径小于5厘米时,一般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超声,多数可在几个月经周期后自行消退,因为其与女性生理周期相关,随着生理周期的变化有自行消失的可能。
(二)病理性囊肿的处理
1.手术治疗:如果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或考虑为病理性囊肿,尤其是怀疑为肿瘤性囊肿时,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情况综合决定。
2.其他治疗:对于一些恶性的卵巢囊肿,除了手术外,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但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理类型等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六、不同人群卵巢囊肿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育龄女性
育龄女性卵巢囊肿需尤其关注是否影响生育,若考虑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比如卵巢囊肿剥除术可能会对卵巢组织造成一定破坏,影响排卵等,从而对生育有一定影响,需要在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二)绝经期女性
绝经期女性出现卵巢囊肿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因为绝经期后卵巢肿瘤的恶性几率相对较高,所以对于绝经期女性的卵巢囊肿更要积极评估,必要时尽早手术明确性质。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这类患者在治疗卵巢囊肿时需要综合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之,卵巢囊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妇科疾病,通过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根据囊肿的不同类型、患者的具体情况等采取相应的合理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