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症状表现自查、体征观察自查等进行初步排查,自检疑似症状时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不同年龄段女性有不同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如青春期女性家长需重视其痛经等症状,育龄期女性备孕久未孕伴经期疼痛等要排查该病,围绝经期女性出现非经期盆腔疼痛等不能忽视需就医排除该病。症状表现包括经期和非经期疼痛、月经异常、不孕等;体征观察有盆腔触痛结节、附件包块等,自检发现疑似症状不能自行确诊,有家族史女性更应关注自身状况。
一、症状表现自查
1.疼痛情况
经期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典型的症状是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多数患者会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部、盆腔中部疼痛,疼痛可能在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第1天最严重,以后逐渐减轻,可持续整个经期。这种疼痛与病灶的位置等因素有关,例如异位病灶在卵巢时,经期卵巢出血使卵巢增大,引起疼痛加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青春期女性可能因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不同而容易被忽视;育龄期女性可能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在疼痛初期未及时重视;绝经后女性若出现相关疼痛也需警惕是否与异位病灶残留等情况有关。
非经期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下腹部慢性疼痛,在性交、排便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疼痛。比如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会在性交时受碰撞引起疼痛,尤其以月经前较为明显。
2.月经异常
经量增多: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等功能,导致经量增多,表现为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经期延长等情况。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经量增多可能会影响受孕,因为过多的经血可能会影响宫腔内环境等;对于已绝经但出现类似经量增多情况的女性,需高度警惕是否有异常病变。
经期延长:正常经期一般为3-7天,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期超过7天的情况,这与异位内膜组织影响子宫肌层收缩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女性的经期延长可能带来的影响不同,年轻女性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而围绝经期女性可能与内分泌紊乱等因素相互交织。
3.不孕情况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不孕的发生率较高,约30%-50%。这是因为异位病灶可能会引起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的拾卵功能、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的运输等。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若长时间未孕且伴有上述疼痛、月经异常等表现,应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的可能。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备孕过程中出现不孕时,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性不同,年轻女性处于生育旺盛期,更需及时排查。
二、体征观察自查
1.妇科检查体征
盆腔触痛结节:医生进行妇科检查时,可能在子宫直肠陷凹、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方等部位触及痛性结节。不同年龄女性的盆腔解剖结构略有差异,例如年轻女性盆腔组织相对较柔韧,而绝经后女性盆腔组织可能相对萎缩,但触痛结节的发现对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有重要意义。
附件包块: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形成巧克力囊肿时,妇科检查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囊性包块,包块大小不一,活动度差,有压痛。对于有附件包块的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包块性质,因为巧克力囊肿有破裂等风险,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破裂可能引起急性腹痛等情况。
三、注意事项与特殊人群提示
1.注意事项
自检发现有上述疑似症状时,不能自行确诊,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等。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盆腔内的异位病灶等情况,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在就医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疼痛等症状,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有家族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女性,应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2.特殊人群提示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等症状,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因为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减少对生殖功能等的影响。青春期女性自身也应注意观察月经周期、经量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向家长或医生反映。
育龄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处于生育和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的阶段,更要关注自身健康。若有备孕计划且长时间未孕,同时伴有经期疼痛等症状,应优先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影响生育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等,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症状。
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若出现非经期的盆腔疼痛等症状,不能简单认为是绝经相关的正常生理变化,应及时就医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性情况。因为围绝经期女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