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6周,诱因明确,多为Ⅰ型超敏反应,靠病史等初步诊断;慢性病程>6周,诱因难明,机制复杂,需长期观察检查诊断。儿童、老年、女性患者在不同病程中各有特点,如儿童急性与食物过敏相关,老年慢性与自身免疫等相关,女性特殊时期病情有波动。
一、定义与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病程通常在6周以内。其发病较为突然,往往能明确找到诱因,比如食物过敏(如鱼虾、坚果等)、药物过敏(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感染等)等。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及(或)血管性水肿反复发生,病程超过6周。其诱因相对较难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相关,部分患者找不到明显诱因。
二、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荨麻疹:皮疹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出现,成批发生,数小时内逐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风团可不断出现。患者自觉瘙痒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若发生在喉头黏膜,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慢性荨麻疹:风团发作频率不一,可能每天发作或间歇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风团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但也能自行消退。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仅有皮肤瘙痒和风团表现,对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但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不过长期患病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如导致焦虑、抑郁等。
三、发病机制差异
1.急性荨麻疹:多为Ⅰ型超敏反应,机体接触过敏原后,体内迅速产生特异性IgE抗体,该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抗体结合,促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风团等症状出现,起病急,与接触过敏原的时间关联密切。
2.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除了免疫因素外,还涉及自身免疫调节异常。部分患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IgE抗体等,导致机体持续处于过敏反应的激活状态。另外,慢性感染病灶(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其发病不是由单一明确的过敏原快速触发,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四、诊断方法区别
1.急性荨麻疹:主要依据病史,患者能明确讲述起病前接触过的可疑过敏原、发病的时间及典型的皮疹表现等,结合体格检查发现的风团等皮疹特点即可初步诊断。有时可能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以明确过敏原,但一般不需要进行复杂的长期监测。
2.慢性荨麻疹: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外,需要进行长期的观察和全面的检查。要排查可能的慢性感染病灶,如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内分泌指标,如甲状腺功能等;还可能需要进行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因素参与。诊断时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等,并且需要长时间观察风团发作的情况以确定病程是否超过6周。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
急性荨麻疹:儿童急性荨麻疹较为常见,诱因可能与食物过敏关系密切,如牛奶、鸡蛋等食物。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皮疹变化及是否有全身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需及时就医。治疗上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可疑过敏原等,若需要药物治疗,需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安全性。
慢性荨麻疹: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少见,但发病机制可能与儿童自身免疫发育尚未完善等因素相关。长期患病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状态,家长需关注儿童的生活质量,同时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对儿童的影响。
2.老年患者
急性荨麻疹:老年急性荨麻疹患者诱因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关系较大。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较弱,机体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在诊断时需仔细询问病史,排查潜在的感染等诱因。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慢性荨麻疹:老年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长期患病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且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选择不影响基础疾病控制的治疗方案。
3.女性患者
急性荨麻疹:女性在特殊生理期(如经期)可能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急性荨麻疹的发作可能与生理期有一定关联。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考虑生理期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慢性荨麻疹:女性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能在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病情有波动。孕期用药需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经期时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病情加重,需要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