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性晕厥是常见晕厥类型,由刺激经迷走神经介导致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扩张,引发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灌注不足及短暂意识丧失。其发病机制包括神经反射机制(不同人群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差异易发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致心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临床表现有前驱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晕厥发作(突然意识丧失,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恢复后表现(乏力、嗜睡等)。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详询相关情况)、体格检查(测血压心率等)、辅助检查(心电图、倾斜试验等)。鉴别诊断需与心源性晕厥(与心脏病变等相关)、脑源性晕厥(伴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及其他原因晕厥(如低血糖、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等)区分。
一、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定义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晕厥类型,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导致心脏抑制和/或外周血管扩张,进而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脑灌注不足,最终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
二、发病机制
(一)神经反射机制
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比如疼痛、恐惧、长时间站立等,会触发神经反射。这些刺激信号传入大脑后,通过迷走神经传出冲动,一方面使心脏的窦房结受到抑制,导致心率减慢;另一方面使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引起血压下降。对于儿童来说,其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自主神经调节能力也有所下降,同样是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易感人群。不同性别在发病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机制相似。
(二)血流动力学改变
在发生血管迷走性晕厥时,心率减慢和外周血管扩张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使脑部的血液灌注不足。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其自身的心血管储备能力和脑血流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生时出现明显的脑灌注不足表现。
三、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
在晕厥发生前,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头晕、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通常在晕厥发生前数分钟出现,提示身体即将发生晕厥。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打哈欠等不太典型的前驱症状;老年患者可能会在这些前驱症状基础上,更容易出现站立不稳等情况。
(二)晕厥发作
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然后自行恢复。在意识丧失期间,患者可能会摔倒,若摔倒在危险环境中可能会造成外伤等不良后果。
(三)恢复后表现
晕厥恢复后,患者可能会有乏力、嗜睡等表现,一般经过短时间休息可逐渐恢复正常。但对于一些频繁发作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上述症状。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晕厥发作的诱因、发作时的症状表现、发作频率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在站立过久、看到抽血等场景时发生晕厥,发作时是否有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情况的相关描述。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晕厥发作时的具体表现;老年患者则要了解其既往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病史情况。
(二)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等。在发作间歇期,可能血压、心率无明显异常,但在发作时可发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情况。同时要检查神经系统等,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晕厥。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发作时可能存在的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情况。但在发作间歇期,心电图可能正常,需要动态心电图监测来进一步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变化。
2.倾斜试验:是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通过让患者处于倾斜状态,模拟一些诱发晕厥的场景,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情况来明确诊断。对于儿童患者进行倾斜试验时,要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和操作规范;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在进行倾斜试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五、鉴别诊断
(一)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疾病导致心输出量突然减少或心脏停搏引起的晕厥,常见于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等)、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病等)。与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心源性晕厥的发作与心脏的器质性病变或严重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的异常节律或结构异常。
(二)脑源性晕厥
脑源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脑源性晕厥患者除了有晕厥表现外,还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如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头颅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脑部的病变。
(三)其他原因引起的晕厥
如低血糖性晕厥,多发生在空腹或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患者会有低血糖的相关表现,如出汗、饥饿感、手抖等,血糖检测可明确诊断;直立性低血压性晕厥,是由于体位变化导致血压突然下降引起的晕厥,测量卧位和立位的血压可发现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