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致的良性妇科疾病,多发于30-50岁经产妇,发病与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激素影响有关,有月经异常、痛经、子宫增大等表现,可通过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GnRH-a)和手术(子宫切除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方式,育龄期、近绝经期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子宫腺肌症的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妇科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这与该年龄段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妊娠分娩等因素相关。
二、发病机制
1.基底层内膜侵入肌层: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基底层位于子宫肌层以内,当各种原因导致基底层内膜细胞增生并侵入子宫肌层时,就会引发子宫腺肌症。例如,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肌层,促使内膜基底层细胞异位侵入肌层。
2.激素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激素水平的变化对子宫腺肌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雌激素可促进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生长,在子宫腺肌症患者中,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组织仍受性激素调节,导致病灶出血、增生,进而引起子宫增大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异常
月经量增多:是常见表现之一,患者月经经期可能延长至7-10天甚至更长,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部分患者可出现大量出血导致贫血等情况。这与子宫肌层内异位内膜组织影响子宫收缩,以及子宫体积增大、内膜面积增加等因素有关。
月经周期改变:部分患者月经周期可能出现提前或推后,但这一表现相对月经量增多来说不具有特异性。
2.痛经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疼痛程度逐渐加重。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开始出现,月经第一天最剧烈,以后逐渐缓解。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其发生机制与异位内膜组织在经期出血,刺激子宫肌层收缩,以及局部炎症反应等有关。
3.子宫增大: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地较硬,一般子宫大小不超过妊娠12周大小,但也有个别患者子宫增大较明显。
四、诊断方法
1.病史和症状: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生育史、痛经特点等。有经量增多、进行性加重痛经等表现,且多见于经产妇的患者,需高度怀疑子宫腺肌症。
2.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结节,质地硬,有压痛。但妇科检查的阳性体征并非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子宫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有时可见小的液性暗区。经腹部B超和经阴道B超都可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经阴道B超对子宫肌层的观察更为清晰。
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更准确地评估子宫肌层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但由于其价格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近绝经期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痛经等症状,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疼痛,但这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避孕药:部分复方口服避孕药可通过调节激素水平,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但其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体重增加、血栓风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可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异位的内膜组织萎缩,从而缓解症状、缩小子宫体积。但长期使用会导致低雌激素血症,出现潮热、盗汗、骨质疏松等绝经样症状,一般使用时间不超过6个月,停药后症状可部分缓解,但疾病可能复发。
2.手术治疗
子宫切除术:对于症状严重、无生育要求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子宫切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全子宫切除和次全子宫切除,可彻底去除病灶,缓解症状,但会使患者丧失生育能力,并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子宫肌层内的异位病灶,但存在复发的可能,术后需要密切随访。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若有生育计划,在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后,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生育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药物治疗缩小子宫体积后再尝试受孕,同时孕期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因为子宫腺肌症患者孕期可能出现子宫破裂等风险。
2.近绝经期女性: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取期待观察的方法,定期复查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了解子宫情况。如果症状逐渐加重,再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3.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如果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使用GnRH-a治疗的患者,由于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增加,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要同时采取防治骨质疏松的措施;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药物时需要评估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