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阴道炎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包括细菌性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等类型,分别有不同病因、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针对不同类型选用相应药物并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可通过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注意性生活卫生、控制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来预防。
一、急性阴道炎的定义
急性阴道炎是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是妇科门诊常见的疾病。正常情况下,阴道的生态环境相对平衡,阴道杆菌能保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通常在3.8~4.4之间),抑制其他病菌生长,但当各种因素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就容易引发急性阴道炎。
二、急性阴道炎的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细菌性阴道病
1.病因:主要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如乳杆菌减少,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性生活频繁、多个性伴侣、阴道灌洗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从年龄角度看,育龄期女性相对更易因上述生活方式因素引发该病;而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因菌群失调导致细菌性阴道病。
2.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均匀一致、有鱼腥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
(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曾称念珠菌性阴道炎)
1.病因:主要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穿着紧身化纤内裤、肥胖等。妊娠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假丝酵母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增高,酸度增加,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
2.症状: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瘙痒、灼痛,分泌物呈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三)滴虫性阴道炎
1.病因: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可经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女性在月经前后阴道pH值改变时,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易繁殖引发炎症。性生活活跃的女性相对更易通过性接触感染滴虫;公共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间接传播的风险也较高。
2.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外阴瘙痒,可伴有阴道口、尿道口红肿,有时可见点状出血。
三、急性阴道炎的诊断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症状特点、有无相关诱因(如近期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有糖尿病病史、性生活情况等)、既往妇科疾病史等。例如,询问妊娠女性是否处于孕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阴道炎的可能类型及病因。
(二)体格检查
检查外阴阴道情况,观察外阴有无充血、肿胀、破损,阴道黏膜有无充血、分泌物的性状等。
(三)实验室检查
1.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对于细菌性阴道病,可发现线索细胞;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滴虫性阴道炎可找到阴道毛滴虫。
2.pH值测定:细菌性阴道病时阴道分泌物pH值>4.5;滴虫性阴道炎时阴道分泌物pH值多在5~6.5之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时阴道分泌物pH值通常正常。
3.胺试验: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加入10%氢氧化钾后可产生鱼腥味。
四、急性阴道炎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不同类型阴道炎的治疗
1.细菌性阴道病:主要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但需注意,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轻、中度患者可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重度患者或反复发作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妊娠女性患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局部治疗为主,避免口服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3.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药物为甲硝唑。性伴侣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无保护性交。
(二)一般治疗措施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盆及毛巾等应用开水烫洗。对于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以减少阴道炎的复发风险。
五、急性阴道炎的预防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每日用清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但应避免过度阴道灌洗,以免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勤换洗内裤。
(二)注意性生活卫生
避免不洁性生活,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均应清洗外阴。如果没有生育计划,应正确使用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后人工流产对阴道的损伤风险。
(三)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规律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必要时可同时补充益生菌以维持阴道正常菌群。
(四)增强机体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降低阴道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