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肿大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颈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与生长发育和免疫过程相关,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对其有一定影响;病理性淋巴结肿大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其他病原体感染致淋巴结肿大)、肿瘤性因素(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其他病理性因素(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致淋巴结肿大),不同病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有不同表现及相关特点。
一、生理性淋巴结肿大
1.常见部位与表现
儿童时期,颈部、耳后等部位常可见生理性淋巴结肿大。一般淋巴结质地柔软,活动度好,无粘连,无压痛,大小通常在0.2-0.5厘米左右,不超过1厘米。这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活跃,局部淋巴结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增生。例如,在口腔、咽喉等部位有轻度炎症刺激时,附近淋巴结可能出现生理性反应性增生,但这种增生是短暂且局限的,随着机体状态稳定会逐渐恢复。
对于青少年,腋下、腹股沟等部位也可能出现生理性淋巴结肿大,同样具有质地软、活动度佳、无明显症状等特点,与机体的正常免疫发育等生理过程相关。
2.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关系
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生理性淋巴结肿大,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稳定,这种生理性肿大的概率会降低。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不同生活方式下,如正常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的人群,生理性淋巴结肿大的发生可能相对更具规律性且程度较轻;而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的人群,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状态,使生理性淋巴结肿大的表现稍有不同,但总体仍属于生理性范畴。
二、病理性淋巴结肿大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
1.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发热、咽痛、肝脾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例如,在一些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可能会有局部聚集发病的情况,青少年是相对易感人群。
疱疹病毒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相应部位的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周围的疱疹附近淋巴结可能肿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相应皮肤疱疹区域的淋巴结会有反应性肿大,这与病毒在局部的复制繁殖,刺激淋巴结免疫反应有关。
2.细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扁桃体炎、咽炎等,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红肿、压痛,质地较硬。例如,儿童患链球菌性咽炎时,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这是因为链球菌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细胞聚集在淋巴结区域对抗细菌,导致淋巴结反应性增大。
结核杆菌感染:可引起结核性淋巴结炎,多见于颈部淋巴结,淋巴结可呈串珠样改变,初期质地较硬,可活动,后期可能融合、破溃。青少年和老年人相对更易感染结核杆菌而出现此类淋巴结病变,生活方式不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3.其他病原体感染
如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等,也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例如支原体肺炎患者,可能伴有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这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后引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淋巴结作为免疫器官参与了对抗病原体的过程。
(二)肿瘤性因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
1.原发性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可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累及全身淋巴结,如颈部、纵隔、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常伴有发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因病理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这类疾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与淋巴瘤的直接关联尚不明确,但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转移性淋巴结肿大
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淋巴结,如乳腺癌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等。淋巴结肿大通常质地坚硬,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例如,乳腺癌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常需要关注腋窝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这对于肿瘤的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不同原发肿瘤转移至淋巴结的情况与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相关,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转移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如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相应的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也需重点关注。
(三)其他病理性因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
1.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出现淋巴结肿大。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除了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表现外,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这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的同时,淋巴结也参与了异常的免疫反应。这类疾病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育龄期,生活方式中的环境因素等可能对病情有影响,如长期紫外线暴露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发作,进而影响淋巴结状态。
2.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血清病、药物过敏等,可引起淋巴结肿大。药物过敏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常伴有皮疹、瘙痒等过敏表现,淋巴结多为轻度肿大,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后,淋巴结肿大可逐渐消退。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发生药物过敏导致淋巴结肿大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用药时需特别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