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是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位置通过薄弱点等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类型有腹股沟疝等,发病与薄弱点等及腹内压增高有关,有可复性肿块等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不同人群疝气有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疝气的定义
疝气是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类型有腹股沟疝、脐疝、股疝、切口疝等。
(一)腹股沟疝
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因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或后天性腹壁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导致。婴儿腹股沟疝可能与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有关,而成年人则常因腹壁肌肉衰退、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便秘(长期用力排便人群)、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中老年男性)等引起腹内压增高,进而引发腹股沟疝。
(二)脐疝
包括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小儿脐疝多因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婴儿啼哭、便秘等腹内压增高时,肠管等组织突出形成。成人脐疝较少见,常与腹壁瘢痕愈合不良、腹内压增高(如肥胖、多次妊娠等)有关。
(三)股疝
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由于女性骨盆较宽大、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加之妊娠等因素使腹内压增高,腹腔脏器易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形成股疝。
(四)切口疝
发生于手术切口部位,多因手术操作中组织损伤、术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等导致腹壁局部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或组织从切口部位突出。
二、疝气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脏器等结构位于其特定的解剖区域内,依靠周围的筋膜、肌肉等组织形成的屏障来维持位置稳定。当存在薄弱点、缺损或孔隙时,在腹内压(如咳嗽、排便、哭闹等情况下腹内压升高)的作用下,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大网膜等)就会通过这些薄弱区域突出到其他部位,从而形成疝气。例如腹股沟疝,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中存在潜在的薄弱通道,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可经此通道突出形成疝。
三、疝气的临床表现
(一)可复性肿块
这是疝气最常见的表现。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比如腹股沟疝患者,站立或行走时腹股沟区可出现可复性的肿块,平卧后肿块可消失。小儿脐疝则表现为脐部可复性的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安静时缩小或消失。
(二)局部不适
部分患者可伴有局部坠胀感、隐痛等不适。当疝气发生嵌顿或绞窄时,症状会加重。嵌顿疝表现为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明显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绞窄疝则疼痛持续加重,还可能出现发热、脉搏加快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例如腹股沟嵌顿疝,患者腹股沟区的肿块不能回纳,且伴有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出现腹部绞痛、频繁呕吐等表现。
四、疝气的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疝气的部位、类型等。例如检查腹股沟区时,可发现可复性或不可复性的肿块,还能通过触诊感受肿块的质地、是否有压痛等情况。对于小儿脐疝,观察脐部是否有突出的肿物以及能否回纳等。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有助于鉴别疝气的类型以及判断是否存在嵌顿等情况。通过超声检查能看到腹腔内的脏器是否突出到异常部位,以及突出脏器的血运等情况。
2.X线检查:对于怀疑有嵌顿疝导致肠梗阻等情况时,X线检查可了解肠道的积气、扩张等情况,辅助诊断疝气是否引起了肠道梗阻等并发症。
五、疝气的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小儿腹股沟疝:6个月以下的婴儿有自愈的可能,可暂不手术,使用疝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但要密切观察,若发生嵌顿则需及时就医处理。
2.成人较小的、无症状的疝气:可暂不手术,但需注意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定期随访观察。
(二)手术治疗
1.传统疝修补术:通过修补腹壁的薄弱区域来治疗疝气,适用于大多数疝气患者。
2.无张力疝修补术:利用人工补片来加强腹壁的强度,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3.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腹腔镜进行手术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疝气、复发疝等情况。
六、不同人群疝气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小儿疝气
婴儿期的小儿疝气,家长要注意尽量减少小儿哭闹、便秘等情况,以降低腹内压。对于6个月以下有自愈可能的小儿脐疝或腹股沟疝,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疝气发生嵌顿(肿块不能回纳且伴有哭闹、呕吐等),需立即送往医院急诊处理,因为小儿嵌顿疝容易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二)成年女性疝气
成年女性股疝等疝气患者,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在治疗上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同时,要注意避免妊娠、肥胖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术后也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增加腹压导致疝气复发。
(三)老年疝气患者
老年疝气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但要密切监测病情,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腹内压。例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要积极控制咳嗽症状,以减少腹内压增高对疝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