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有特定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不同人群需针对性应对,如儿童青少年强调非药物干预,中老年关注靶器官损害,不同性别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有病史人群要综合管理。
一、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双方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管紧张素系统、钠代谢等多种途径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压调节激素的敏感性改变,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
2.环境因素
饮食:高盐饮食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使血压升高。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钠摄入量应不超过2克(相当于5克食盐),但许多人群的实际钠摄入量远高于此。此外,低钾、低钙、高蛋白质饮食也可能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
精神应激: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应激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最终使血压升高。例如,从事高强度竞争工作、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肥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的炎症因子、瘦素等物质可影响血压调节。脂肪组织增加还会导致血容量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同时胰岛素抵抗也较为常见,而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体重指数(BMI)≥28kg/m2的肥胖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出现血压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血压持续升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可发生在头部两侧或后枕部;头晕可表现为头部昏沉感,在突然改变体位时可能加重。
2.体征表现:在体检时可能发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等。长期高血压还可导致心脏、肾脏、眼底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应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时可在心尖区闻及收缩期杂音,肾脏损害时可能出现肾功能减退的相关表现,眼底病变时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狭窄、出血等。
三、诊断标准
目前,我国采用正常血压(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血压(收缩压12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和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分类标准。需要注意的是,血压测量需要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非同日多次测量才能明确诊断。例如,在不同日期测量血压,若收缩压多次≥140mmHg和/或舒张压多次≥90mmHg,即可考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同时,还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等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疾病。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1.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应首先强调非药物干预,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盐和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体育活动,每天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如进行有氧运动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关注生长发育情况。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是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功能减退。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靶器官损害情况,如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肾功能检查等。在治疗上,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2.不同性别人群:在一般人群中,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男女患病率逐渐接近。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血压可能出现波动。对于女性高血压患者,在关注血压控制的同时,要考虑到激素变化对血压的影响以及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妊娠等情况。在妊娠期间出现的高血压需要特别谨慎处理,因为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降压方案。
3.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sedentarylifestyle(久坐生活方式)人群:久坐不动的人群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增加身体活动,每小时尽量起身活动几分钟,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同时,要调整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物的过量摄入。
high-stresslifestyle(高压力生活方式)人群:高压力生活方式人群需要注重心理调节,可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例如,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冥想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降低由于精神应激导致的血压升高风险。
4.有病史人群:对于已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更加综合地管理血压。因为这些疾病与高血压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例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血管损伤,而高血压又会加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展。这类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遵循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综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