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典型、不典型表现,不同特殊人群也有其特点及注意事项。典型表现有疼痛(程度重、持续久、含硝酸甘油难缓解)、全身症状(疼痛2448小时后出现发热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心律失常(起病12天多见,室性心律失常居多)、低血压和休克(疼痛缓解后收缩压低等表现)、心力衰竭(多为急性左心衰竭);不典型表现有无痛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人、糖尿病患者)及以其他症状为首发(如胃肠道、精神症状等);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无痛性比例高,诊断难,治疗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无痛性比例高、心血管病变重,治疗要监测血糖;女性绝经后风险增加、症状不典型,应重视预防;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风险高、病情进展快,要改善生活方式;有心血管病史人群症状或有变化,需遵医嘱服药并及时就医。
一、典型临床表现
1.疼痛:这是最突出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部分患者疼痛可位于上腹部,易被误诊为急腹症。
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出现,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也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晕厥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每分钟5次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时(RonT),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少于20ml),神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约20%的患者,主要是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40%以上),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为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表现。
二、不典型临床表现
1.无痛性心肌梗死:约占20%,多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而是表现为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突然出现的呼吸困难、晕厥、休克、心力衰竭等,容易被漏诊或误诊。
2.以其他症状为首发表现:部分患者可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如恶心、呕吐、腹痛等,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时,容易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还有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如突然出现的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多见于老年人。另外,少数患者可以牙痛、肩背痛等为首发表现,容易被误诊为口腔科疾病或骨关节疾病。
三、特殊人群临床表现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往往不典型,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较高。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气短、乏力,或出现意识障碍、跌倒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会掩盖心肌梗死的表现,增加诊断的难度。因此,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不适症状时,应及时进行心电图、心肌损伤标志物等检查,以排除心肌梗死的可能。在治疗方面,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无痛性心肌梗死的比例也较高,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神经病变有关。同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变往往较为严重,预后相对较差。糖尿病患者平时应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一旦怀疑发生心肌梗死,应立即就医,积极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因为血糖的波动会影响心肌的代谢和修复。
3.女性: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绝经后,女性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不如男性典型,除了胸痛外,更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下颌、肩部疼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女性患者对症状的关注度可能相对较低,容易延误治疗。因此,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了解心肌梗死的症状,出现可疑症状时及时就医。在治疗上,女性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男性不同,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这些人群在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与典型表现相似,但由于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身体的整体状态,可能导致病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对于这类人群,应强调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减轻精神压力。在治疗的同时,要积极劝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以降低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5.有心血管病史人群: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对心肌梗死的症状可能有一定的认识,但也可能因为习惯了胸痛等症状而忽视病情的变化。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与以往的心绞痛有所不同,如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他们应严格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一旦出现症状变化,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