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各年龄段女性均可患病,以20-50岁多见,分为功能性囊肿(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和非功能性囊肿(上皮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因与内分泌、生活方式、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方法有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查、腹腔镜检查,治疗原则包括随访观察和手术治疗,根据囊肿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一、定义
卵巢囊肿是广义上卵巢肿瘤的一种,各年龄段女性均可患病,但以20-50岁女性多见。它是卵巢内或其表面形成的囊状结构,囊内含有液体或固态物质。
二、分类
1.功能性囊肿:
卵泡囊肿:通常是由于卵泡不成熟或成熟后不排卵,卵泡液潴留形成。一般直径多小于5厘米,多数可自行消失,多见于育龄女性,与内分泌因素相关,生活中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影响内分泌,增加其发生风险。
黄体囊肿:在排卵后,黄体形成过程中,黄体血肿液化所致。若黄体囊肿破裂,可能引起腹痛等症状,育龄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可能出现相关情况,与排卵后的黄体形成过程相关。
2.非功能性囊肿:
上皮性囊肿:由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转化而来,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较为常见。浆液性囊腺瘤多为单房,壁薄,囊内为清亮浆液;黏液性囊腺瘤多为多房,囊内为黏液样物质。这类囊肿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女性,其发生可能与卵巢上皮的异常增生有关,目前具体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有研究提示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生长,周期性出血,形成囊肿,内含暗褐色黏稠似巧克力样液体。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种植到卵巢的机制相关,有过宫腔操作史、经期剧烈运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为这些因素可能促使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种植。
三、病因
1.内分泌因素:
女性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失衡可导致卵巢囊肿形成。例如,过多的雄激素可能影响卵巢的正常功能,促使卵泡异常发育形成囊肿。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系统尚不稳定,可能因内分泌波动出现功能性囊肿;育龄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等也可能干扰正常内分泌,增加囊肿发生几率。
2.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卵巢囊肿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熬夜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节律。
3.遗传因素:
部分卵巢囊肿具有遗传倾向性。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个体患卵巢囊肿的易感性,如有家族中有卵巢囊肿患者的女性,相对普通人群其发生卵巢囊肿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某些遗传性综合征相关基因异常可能与卵巢囊肿的发生相关联。
4.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污染的环境中,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对卵巢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干扰卵巢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卵巢囊肿。比如长期接触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等,其中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卵巢健康。
四、临床表现
1.多数无症状:很多卵巢囊肿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超声等检查时偶然发现。这在一些小的功能性囊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直径较小的卵泡囊肿或黄体囊肿,由于对周围组织没有明显压迫等影响,患者自身感觉不到异常。
2.腹部不适:当囊肿较大时,可能会出现腹部胀满感、隐痛等不适。例如,卵巢囊肿直径超过5厘米时,可能会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引起下腹部的坠胀、隐痛等感觉。对于青春期女性,若卵巢囊肿较大,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活动;育龄女性可能会在日常活动中因囊肿的存在而感到腹部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3.月经紊乱:某些卵巢囊肿可能会影响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导致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异常等。比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受到干扰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失衡,就可能出现月经提前、推迟、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情况。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月经紊乱可能会影响受孕几率,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4.压迫症状:巨大的卵巢囊肿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导致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等。对于老年女性,若出现这些压迫症状,需要警惕卵巢囊肿的可能,因为老年女性卵巢囊肿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
五、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
是诊断卵巢囊肿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超声可以清晰地看到卵巢内囊肿的大小、形态、囊壁情况等。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都可用于卵巢囊肿的检查,经阴道超声对于小囊肿的检测更为敏感。例如,能明确囊肿是单房还是多房,囊内是液性还是实性等情况,根据这些特征初步判断囊肿的性质。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解读需要结合其具体情况,如青春期女性的卵巢结构与育龄女性不同,解读时要注意差异。
2.血清学检查:
某些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囊肿的性质。如CA125、CA199等。如果这些肿瘤标志物升高,需要警惕卵巢肿瘤的可能,但单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是恶性肿瘤,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有家族卵巢癌病史的女性,定期进行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能更有意义,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3.腹腔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卵巢及盆腔情况,对囊肿进行活检,明确囊肿的性质。这是一种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采用。对于怀疑卵巢囊肿为恶性的患者,腹腔镜检查可以帮助获取病理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腹腔镜检查有一定的手术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六、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
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考虑为功能性囊肿的患者,可定期进行超声复查,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一般建议每隔1-3个月复查一次超声。如果囊肿自行消失,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青春期女性的功能性囊肿有较大的自行消退可能,所以定期随访观察是重要的处理方式;对于年龄较大但囊肿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女性,也可以先采取随访观察的策略,密切关注囊肿的变化。
2.手术治疗:
当囊肿直径大于5厘米,或怀疑囊肿为恶性,或囊肿引起明显症状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卵巢囊肿剥除术、患侧卵巢切除术、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等因素综合决定。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年轻女性,多采用卵巢囊肿剥除术,尽量保留卵巢功能;对于无生育需求的年长女性,可能会考虑患侧卵巢切除术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治疗后需要注意休息和康复,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遵循医生的术后指导进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