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瘙痒长小颗粒可能由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外阴湿疹、尖锐湿疣等引起,相关检查有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HPV检测及病理检查等,应对建议包括一般处理、针对不同疾病的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等,不同疾病有相应治疗药物及方法,妊娠期、婴幼儿、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相关事项。
一、可能的原因
(一)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1.病因及机制: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属于机会致病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当阴道内环境改变,如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阴道pH值改变等,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
2.症状表现: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瘙痒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尿痛、性交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
(二)滴虫性阴道炎
1.病因及机制: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经性交直接传播,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坐式便器、衣物等间接传播。阴道毛滴虫适宜在温度25-40℃、pH值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月经前后阴道pH值改变,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得以繁殖,引起炎症发作。
2.症状表现: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可伴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阴道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黄绿色、泡沫状、有臭味。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三)细菌性阴道病
1.病因及机制: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正常阴道内以产生过氧化氢的乳杆菌占优势,细菌性阴道病时,乳杆菌减少,阴道内加德纳菌等厌氧菌大量繁殖。其发病与多个性伴侣、频繁性交或阴道灌洗使阴道碱化等因素有关。
2.症状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尤其性交后加重,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灼热感。检查见阴道黏膜无充血的炎症表现,分泌物特点为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四)外阴湿疹
1.病因及机制: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内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外阴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2.症状表现:外阴部位出现多形性皮疹,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表现为丘疹、结痂、鳞屑;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伴有明显瘙痒,且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夜间加重。
(五)尖锐湿疣
1.病因及机制: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HPV感染人体后,在温暖潮湿的外阴皮肤黏膜部位增殖,引起鳞状上皮增生。
2.症状表现:外阴瘙痒,初为单个或多个淡红色小丘疹,质地柔软,顶端尖锐,后逐渐增多增大,可呈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等,表面易发生糜烂、渗液、破溃等,有的可融合成斑块或巨大团块。
二、相关检查
(一)妇科检查
通过肉眼观察外阴、阴道、宫颈等部位的情况,包括皮疹的形态、颜色、分布等,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类型。
(二)阴道分泌物检查
1.显微镜检查:检查阴道分泌物中有无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及假菌丝、滴虫、线索细胞等,有助于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例如,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可找到假菌丝或芽生孢子;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分泌物中可发现滴虫;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可见线索细胞。
2.pH值测定:不同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pH值不同,如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多在5-6.5,而正常阴道pH值在3.8-4.4,通过pH值测定可辅助诊断。
(三)HPV检测及病理检查
对于怀疑尖锐湿疣的患者,可进行HPV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HPV感染;必要时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诊断尖锐湿疣的金标准,可明确病变的性质。
三、应对建议
(一)一般处理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外阴,不用刺激性强的洗剂清洗外阴,勤换内裤,内裤宜选择棉质、宽松的款式,以减少对外阴的摩擦和刺激。
2.调整生活方式: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二)针对不同疾病的处理
1.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制剂、咪康唑制剂等;对于不能耐受局部用药或未婚女性、不宜采用局部用药者,可选用口服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滴虫性阴道炎:治疗需全身用药,主要药物为甲硝唑或替硝唑,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
3.细菌性阴道病:治疗多选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克林霉素等,可口服或局部用药。
4.外阴湿疹:可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等,以缓解瘙痒等症状;对于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驾驶员等需要保持清醒的人群需谨慎使用。
5.尖锐湿疣:治疗方法包括局部药物治疗(如鬼臼毒素酊等)、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电灼等)、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部位等因素综合制定。同时,性伴侣也应进行检查,如有感染需同时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外阴瘙痒长小颗粒时,需谨慎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妊娠期患者多以局部治疗为主,尽量避免口服药物。
2.婴幼儿:婴幼儿出现外阴瘙痒长小颗粒情况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特别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可用温水轻轻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物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的治疗,由于婴幼儿皮肤娇嫩,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药物刺激加重病情。
3.老年女性: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外阴皮肤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发生相关疾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且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就医时需详细告知医生病史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更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预防感染进一步加重,用药时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