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原因可能包括血容量不足、心脏功能异常、血管张力降低、药物副作用、体位性因素等。
1、血容量不足
大量失血、严重脱水(如频繁呕吐、腹泻、高热)或液体摄入过少,会导致血液总量减少,心脏泵血压力降低,进而引发低血压,常伴头晕、乏力、皮肤湿冷等症状。
2、心脏功能异常
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会削弱心脏泵血能力,使血液无法有效输送至全身,导致血压下降,可能伴随胸闷、呼吸困难、晕厥等表现。
3、血管张力降低
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或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血管扩张、弹性减弱,血液滞留于外周,回心血量减少,引发低血压,需紧急处理。
4、药物副作用
降压药(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物等可能过度扩张血管或抑制心脏功能,导致血压过低,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体位性因素
长时间卧床后突然站立,或蹲坐后快速起身,重力作用使血液淤积于下肢,回心血量骤减,引发一过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眼前发黑、站立不稳。
低血压的成因复杂,轻症可通过补充水分、缓慢改变体位缓解,但若出现意识模糊、持续胸痛、严重头晕或休克征兆,需立即就医。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更需警惕,切勿自行停药或忽视症状,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