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出现的原因可能包括脂质代谢异常、高血压、慢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吸烟等。
1、脂质代谢异常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当LDL-C过量时,易沉积于血管壁,被氧化后触发炎症反应,吸引免疫细胞聚集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堆积成脂质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2、高血压
持续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加速脂质渗透和炎症因子侵入。同时,高压血流的机械冲击会削弱血管弹性,促进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进一步恶化动脉功能。
3、慢性炎症
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是关键推手。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持续释放炎症因子(如IL-6、TNF-α),不仅加剧脂质沉积,还会破坏血管壁结构,使斑块从稳定型转变为易损型,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4、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并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同时,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微血栓,多重机制叠加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5、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成分会引发血管收缩、内皮功能障碍,并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通过氧化LDL-C、消耗抗氧化物质,破坏血管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提升斑块形成速度和破裂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是多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早期可能无症状,但斑块破裂可引发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控制体重并戒烟限酒。若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血管病变,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