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的危害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栓形成风险增加、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进展、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等。
1、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律不齐会打乱心脏正常收缩与舒张节律,导致心脏泵血效率降低。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活动后气促、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无法平卧休息,夜间需高枕或端坐呼吸,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2、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快速型心律不齐(如房颤)会使心房失去有效收缩,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形成涡流,易凝结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引发脑卒中,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若堵塞冠状动脉,则会导致心肌梗死,危及生命。
3、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心脏节律异常可能导致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减少。患者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短暂意识丧失(晕厥),甚至突发跌倒造成外伤;肾脏供血不足可能引发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尿量减少、水肿或血肌酐升高。
4、诱发恶性心律失常
部分心律不齐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这些情况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若未及时进行电除颤或心肺复苏,可在数分钟内死亡。
5、心脏结构异常进展
长期未控制的心律不齐(如持续性房颤)可能引起心脏扩大、心房或心室重构。心脏结构改变会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即使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也难以逆转。
6、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频繁发作的心律不齐(如早搏、阵发性室上速)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因担心猝死而不敢正常活动。部分患者需长期服药或接受介入治疗,经济负担加重,社交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与社会功能。
若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晕厥等症状,或自测脉搏不规律(如忽快忽慢、漏跳),需立即就医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确诊心律不齐后应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定期复查评估心脏功能与药物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