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冠心病需要做血液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
一.血液检查
1.血脂检查
血脂异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检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评估血脂水平。LDLC被认为是“坏胆固醇”,其水平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HDLC是“好胆固醇”,有助于将胆固醇从血管壁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对于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的人群,血脂检查尤为重要。
2.心肌损伤标志物
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当心肌发生损伤时,这些标志物会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患者出现胸痛等疑似心肌梗死症状时,及时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人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可能降低,更应重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
3.血糖检查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血糖长期控制不佳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可了解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二.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
查冠心病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检查方法,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能检测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在患者胸痛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果出现ST段改变、T波异常等表现,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提示意义。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短时间内的心脏电活动,对于一些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可能会漏诊。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患者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发作。适用于发作不频繁的胸痛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等。对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
3.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让患者在运动状态下进行心电图监测,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电图ST段压低等缺血表现,结合患者的症状,可辅助诊断冠心病。但该检查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不宜进行。
三.影像学检查
1.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心肌的运动情况,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对于冠心病患者,可发现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运动减弱或消失,室壁瘤形成等情况。此外,还能检测心脏瓣膜的功能,排查是否合并有其他心脏疾病。对于有心脏杂音、心力衰竭症状的患者,心脏超声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
2.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走行及是否存在狭窄。该检查为无创检查,对于疑似冠心病但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可作为初步筛查方法。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且对碘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3.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对于经其他检查高度怀疑冠心病且有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检查方法。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血管损伤等,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