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无细胞壁能黏附侵入宿主细胞致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青少年、免疫力低下者及处于密集人群环境者易感染。
一、病原体特性相关原因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MP)是引发人类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其独特的结构特性使其能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进而侵入细胞并增殖,引发感染反应,这是支原体能够导致感染的内在生物学基础。
二、传播途径相关原因
1.飞沫传播: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支原体的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支原体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支原体便有机会黏附并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从而引发感染。例如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飞沫传播的风险显著增加。
2.密切接触传播:除飞沫传播外,与感染支原体患者的密切接触也可导致传播,如接触被支原体污染的物品后,经手触摸口鼻等黏膜部位,使得支原体有机会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易感人群相关原因
1.儿童与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支原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相较于成人更易感染支原体。例如在学校群体中,儿童支原体感染的发生率通常高于成人。
2.免疫力低下人群: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自身免疫力降低,机体对支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感染支原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感染,如肺炎等。
3.密集人群环境暴露者:长期处于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密集人群环境中的个体,因接触支原体感染源的机会增多,感染支原体的风险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