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呈球形有包膜含单股正链RNA嗜神经主要侵犯中枢神经,主要通过硬蜱叮咬传播森林地区林业作业等为高危人群,潜伏期7至14天起病急骤有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有神经受损表现,诊断依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需个人防护如穿长袖用驱避剂、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成年人作业要查蜱虫儿童进森林需严防护出现疑似及时就医。
一、病原学特征
森林脑炎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核酸为单股正链RNA,具有嗜神经性,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硬蜱叮咬传播,硬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人因接触携带病毒的蜱虫而感染,森林地区从事林业作业等接触蜱虫机会多的人群为高危易感染人群。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通常为7~14天,起病急骤,患者多有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如瘫痪等,病情轻重程度不一,重症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四、诊断方法
流行病学史:有森林地区暴露史或蜱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依据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等表现初步提示。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测特异性抗体、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感染情况。
五、预防措施
个人防护:进入森林等蜱虫易出没区域时,应穿着长袖衣物、扎紧裤脚,使用含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降低蜱虫叮咬风险。
疫苗接种:高危人群可通过接种森林脑炎疫苗进行预防,尤其从事森林作业等接触风险较高的人群。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成年人(森林作业者等):需强化个人防护意识,作业时定期检查身体有无蜱虫附着,若发现应及时正确处理。
儿童:虽接触森林环境机会相对较少,但若有进入森林情况,家长需严格为儿童做好防护,如穿着严密防护的衣物,避免蜱虫叮咬,一旦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