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形成的超出原始损伤范围持续生长具侵袭性的良性皮肤肿瘤,其发病机制含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相关且家族史患病风险高)与局部微环境(损伤后炎症持续致成纤维细胞活化合成过多细胞外基质),临床表现好发于胸骨前、肩背部、耳垂等部位,女性乳房区域因手术等易患,青少年年轻人因皮肤修复强活动多易患,初期为小硬红丘疹渐大呈蟹足状等,病变处皮肤光滑色红质坚韧伴瘙痒疼痛等,病程长颜色变淡但质硬,需结合损伤史及家族史判断。
一、基础知识
(一)定义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异常积聚形成的良性皮肤肿瘤,超出原始损伤范围且持续生长,具有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性生长的特性。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存在基因多态性与瘢痕疙瘩易感性相关,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其发生发展,有瘢痕疙瘩家族史者患病风险较高。2.局部微环境:皮肤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持续存在,成纤维细胞持续活化,合成过多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导致瘢痕组织异常增生。
二、临床表现
(一)好发部位
常见于胸骨前、肩背部、耳垂等部位,女性可能因乳房手术等因素在乳房区域好发,青少年及年轻人因皮肤修复能力较强且活动多易受伤,相对易患。
(二)症状与体征
1.初期表现:为小而硬的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超出原始损伤范围,呈蟹足状或条索状向外伸展。2.体征特点:病变处皮肤表面光滑,色红,质地坚韧,可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病程较长者颜色可能变淡,但质地仍硬。不同人群中,青少年和年轻人因皮肤修复活跃更易出现上述表现;女性在乳房等特定部位发病时需结合其手术或外伤史综合判断;有皮肤损伤史且炎症反应迁延不愈者风险更高,有家族史个体患病概率相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