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包括经血逆流致内膜碎片在盆腔种植生长、免疫调节异常致监视清除功能减弱、遗传因素使家族有患者后代发病风险升高、腹膜屏障功能缺陷及血管或淋巴播散等相关因素。
一、经血逆流种植学说
正常情况下,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会周期性脱落出血,当月经血中含有的子宫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逆流进入盆腔,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种植、生长,逐渐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这是目前被广泛认可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尤其在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道发育等因素可能增加经血逆流发生的概率。
二、免疫调节异常
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异位内膜组织具有一定的监视和清除作用,但当免疫调节出现异常时,这种监视和清除功能减弱。例如,异位的内膜组织可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同时免疫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无法有效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使得内膜细胞能够在盆腔内持续种植、生长,进而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免疫调节异常可能受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个体的免疫状态差异会导致发病风险不同。
三、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女性后代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相关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内膜细胞的黏附、侵袭以及免疫反应等过程,使得携带相关遗传易感性基因的个体更易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例如,某些与细胞黏附分子、激素代谢等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发病几率。
四、其他相关因素
腹膜屏障功能缺陷也是一个因素,正常情况下腹膜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可阻止内膜细胞的种植,但当腹膜屏障功能出现缺陷时,内膜细胞更容易在盆腔内定植。另外,血管或淋巴播散学说认为,子宫内膜组织可能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盆腔外的部位并生长,不过这一机制相对经血逆流种植等来说不是主要的发病原因,但也是相关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