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有运动发育落后且不同临床分型运动障碍表现各异,存在姿势异常,肌张力可呈增高或减低状态,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并可能出现异常病理反射,部分伴智力低下、癫痫及视力、听力、语言等障碍,不同年龄症状有差异需尽早识别并依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干预且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运动障碍
脑瘫患儿常存在运动发育落后情况,大运动(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及精细运动(如抓握等)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依据临床分型不同运动障碍表现有差异,例如痉挛型脑瘫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活动受限,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常出现不自主、无目的的异常运动,共济失调型脑瘫则以平衡功能障碍、运动协调不良为主要特征。
二、姿势异常
由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等因素,患儿会呈现多种异常姿势。仰卧位时可见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偏向一侧、四肢屈曲;直立位时可出现足尖着地、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样等典型姿势异常表现。
三、肌张力异常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或减低。肌张力增高时肌肉较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肌张力减低时肌肉松软,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这会影响患儿的肢体活动及姿势维持。
四、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应在婴儿期消失,但脑瘫患儿常延迟消失,同时还可能出现异常的病理反射,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这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相关。
五、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智力低下发生率约达2/3左右;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还可能出现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等,这些伴随症状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生活自理及社会交往等多方面产生影响,需综合评估与干预。不同年龄阶段脑瘫患儿症状表现有差异,婴儿期易发现运动发育落后等早期迹象,幼儿及儿童期更突出姿势异常与运动功能受限,对于婴幼儿脑瘫需尽早识别异常并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干预,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