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由免疫复合物沉积致小血管炎累及肾脏时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引发肾小球源性血尿,临床表现有尿液发红伴皮肤紫癜、关节疼痛、腹痛等,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分析、肾功能检查,治疗需治疗原发病及对症用糖皮质激素等抗炎,特殊人群里儿童要关注生长发育用药谨慎监测,妊娠期女性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患者注意基础疾病和肾功能调整用药。
一、发病机制
过敏性紫癜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小血管炎,当累及肾脏时,肾小球基底膜受损,红细胞漏出进入尿液,导致尿液发红,此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因免疫炎症反应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所致。
二、临床表现
患者尿液发红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可表现为镜下血尿(需显微镜观察发现红细胞)或肉眼血尿(尿液呈红色),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紫癜(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踝关节肿痛)、腹痛等其他症状。
三、检查方法
1.尿常规检查:明确尿液中红细胞数量,是诊断血尿的首要检查,可初步判断血尿程度。
2.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过敏性紫癜导致的血尿多为肾小球源性,尿红细胞形态多呈畸形改变。
3.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状态,了解是否存在肾功能损害。
四、治疗原则
1.治疗原发病:积极控制过敏性紫癜,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停止食用可能致敏的食物、药物等。
2.对症处理血尿:根据病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抗炎,减轻肾小球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红细胞漏出。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用药谨慎,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指标,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妊娠期女性: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老年患者:注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监测肾功能变化,用药时需考虑药物对肾脏的潜在负担,调整治疗方案需更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