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神经递质异常、神经病理改变等多方面,年龄增长、家族病史、长期缺乏规律认知训练及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等为患病危险因素,早期主要近记忆减退,病情进展出现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及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如情绪行为异常等且随病情发展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一、定义及基本信息
老年痴呆正式医学名称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异常(如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减少)、神经病理改变(如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出现神经元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等)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在年龄因素上,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年龄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化,更易引发该病;从家族病史角度,若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规律的认知训练、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患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相对更高。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特点
1.认知功能方面: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减退,患者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如刚放置的物品、刚说过的话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时间、空间定向障碍,无法准确判断时间和所处空间位置;语言功能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言语重复等;计算力下降,不能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等。
2.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方面:可出现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惹、抑郁、焦虑等;行为异常,如徘徊、无目的走动、重复刻板行为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逐渐丧失自理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