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部分类型具传染性,如肠道病毒可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传播,单纯疱疹病毒1型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预防需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饮用未经处理水等)和保护易感人群(儿童接种疫苗、特殊人群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一、病毒性脑膜炎的传染性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部分类型具有传染性。例如肠道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二、常见具有传染性的引发病毒性脑膜炎的病毒及传播特点
肠道病毒: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较为常见。这类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粪便、咽部分泌物中。健康人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物品等,或者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后,有可能被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在学校、幼儿园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出现局部聚集性发病情况。
单纯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1型也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它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亲吻等,在家庭成员之间可能发生传播,尤其是在有皮肤黏膜破损等情况下更易感染,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感染后引发病毒性脑膜炎的风险可能增加。
三、预防病毒性脑膜炎传染的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对于肠道病毒相关的病毒性脑膜炎预防,要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不吃生冷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等。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儿童等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相关疫苗来预防部分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膜炎。例如肠道病毒71型疫苗可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等相关疾病,间接降低由该病毒引发病毒性脑膜炎的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要更加注意避免接触病毒传染源,必要时采取隔离等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