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脊髓炎有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运动障碍急性期多为脊髓休克致弛缓性瘫痪,恢复期转为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是病变节段以下全失,平面上缘可有过敏或束带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尿便早期潴留后期失禁及体温调节障碍,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且生活方式等有影响。
急性期:多表现为脊髓休克,即病变节段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便潴留。其发生机制与脊髓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控有关,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不同年龄人群脊髓休克持续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相对较短。生活方式一般不直接影响脊髓休克的发生,但患者若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恢复情况。
恢复期:脊髓休克逐渐消失,转变为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肌力开始逐渐恢复,肌力恢复程度因病变程度和治疗情况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肌力恢复相对可能较快,但也受病变严重程度影响。
感觉障碍
病变节段以下所有感觉丧失,在感觉消失平面上缘可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样感觉异常,感觉平面的定位有助于判断病变的节段,不同性别感觉障碍的表现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因身体状况影响对感觉障碍的察觉和描述。生活方式对感觉障碍本身影响不大,但若患者因感觉障碍长期卧床,可能增加压疮等并发症风险。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尿便障碍:早期表现为尿便潴留,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可转变为尿便失禁。儿童由于膀胱功能发育不完善,尿便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恢复过程也更需关注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可能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尿便障碍的表现和处理。
体温调节障碍:病变损害颈髓侧角时可出现体温调节障碍,表现为体温异常,如高热或低热,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对体温变化的耐受性较差,更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生活方式中环境温度等因素会影响体温调节障碍的表现,应保持环境温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