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在密闭通风不良及人群密集场所常见)和接触传播(含物体表面污染传播,儿童因好奇心强及卫生习惯差、老年人因免疫力低及行动不便、有基础病史人群因病情加重风险高而感染风险有差异需采取防护措施)。
一、空气飞沫传播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当流感患者呼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后,这些飞沫会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周围人群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便有可能在其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例如,研究表明,在密闭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一传播方式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公共交通工具等较为常见。
二、接触传播
1.物体表面污染传播:流感病毒可在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等。健康人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若未及时清洁手部,随后用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口等黏膜部位,病毒便会通过黏膜侵入人体引发感染。多项实验室研究证实,流感病毒在光滑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具体存活时间受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
2.不同人群的接触传播风险差异
儿童:儿童好奇心强,常接触各类物体且手部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通过接触污染物体后再接触黏膜而感染流感,因此需特别注意儿童的手部清洁及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存在行动不便等情况,在接触被污染物体后感染风险较高,应尽量减少接触公共环境中可能被污染的设施,并加强个人卫生防护。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感染流感后,病情加重的风险较高,更要严格防范接触传播,避免因接触污染物体而增加感染流感的几率。
综上,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方式进行扩散,不同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在流感传播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存在差异,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感染流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