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评估包括病史与体格检查,病史需详询出生前后相关情况及伴随表现,体格检查重点评估肌张力、原始反射是否延迟消失及姿势反射是否异常;影像学检查中头颅MRI能清晰呈现脑结构发现病变,CT可检出颅内钙化等;神经电生理检查里脑电图可检测脑电活动协助判断癫痫,诱发电位能评估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功能发现神经损伤。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需详尽询问患儿出生前(如母亲孕期有无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出生时(是否有早产、窒息、缺氧缺血等情况)及出生后(生长发育进程,如3个月能否抬头、6个月能否独坐、1岁能否独走等运动发育里程碑是否落后)相关病史,同时关注有无听力、视力障碍等伴随表现。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肌张力,痉挛型脑瘫表现为肌张力增高,手足徐动型脑瘫多有肌张力降低伴不自主运动;检查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是否延迟消失,姿势反射(如立位平衡反射、降落伞反射等)是否异常,通过综合评估判断运动发育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能清晰呈现脑组织结构,可发现脑发育畸形(如脑裂畸形、灰质异位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常见于早产儿)等病变,对明确脑瘫病因及脑损伤部位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CT,MRI在软组织分辨方面更具优势,能更精准观察脑内部细微结构改变。
2.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检出颅内钙化、脑萎缩等情况,虽在软组织显示上不如MRI,但对于快速筛查颅骨病变等仍有一定价值。
三、神经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用于检测脑电活动,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合并癫痫,EEG可捕捉到异常放电波型,协助判断是否存在癫痫及癫痫发作类型,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2.诱发电位:包括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功能,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状态的神经损伤,如视觉诱发电位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视觉传导通路病变,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则可能与听觉中枢发育或损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