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温有一定范围,口腔、直肠、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不同,会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体温异常包括发热和低体温,发热分低热、中度热、高热、超高热,多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不同年龄发热需关注不同情况,低体温指体温低于35℃,由长时间寒冷环境、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老年人易出现低体温且会致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需及时干预。
一、正常体温的范围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体温一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约为36.3~37.2℃;直肠温度通常比口腔温度高0.3~0.5℃,正常范围约为36.5~37.7℃;腋下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约为36.0~37.0℃。体温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方面,儿童的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可能比成人略高;性别上,一般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期体温会稍有升高;生活方式中,运动后体温会暂时升高,进食、沐浴等也可能使体温出现波动;另外,环境温度也会对体温有一定影响,在炎热环境中体温可能会略有上升,寒冷环境中体温可能会稍有下降。
二、异常体温的情况及意义
(一)发热
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时即为发热。低热是指体温在37.3~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是39.1~41℃,超高热则是41℃以上。发热大多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由非感染因素导致,像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不同年龄的发热情况需关注,儿童发热可能因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监测;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发热可能是基础疾病加重的信号。
(二)低体温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一般认为体温低于35℃即为低体温。低体温可能是由于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严重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在老年人中,由于其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低体温情况,且低体温可能会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紊乱,如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等,需要及时采取保暖等措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