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记分为色素型胎记和血管型胎记。色素型胎记包括蒙古斑(多见于婴儿腰骶部等,多学龄前自行消退)、太田痣(常发于一侧面部,可激光治疗)、咖啡斑(边界清的色素沉着斑,数量多伴异常需警惕疾病);血管型胎记包括鲜红斑痣(出生或不久出现,可激光治疗)、草莓状血管瘤(出生后迅速增长,部分可消退)、海绵状血管瘤(由薄壁血管组成,婴幼儿可能增长快,要防破裂出血)。
太田痣:常发生于一侧面部的上下眼睑、颧部及颞部,表现为蓝灰色、青灰色等色素斑,是胚胎发育时黑素细胞在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过程中,停滞在局部所致,可通过激光等治疗方法改善,但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时机,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皮肤修复能力等因素。
咖啡斑:为边界清楚的色素沉着斑,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数十厘米不等,可单发或多发,病因可能与遗传有关,若咖啡斑数量较多且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警惕神经纤维瘤病等疾病可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咖啡斑的处理方式需综合评估。
血管型胎记
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好发于面、颈和头皮,表现为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部分或完全褪色,是由于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所致,随着年龄增长,颜色可能加深、增厚,治疗可采用激光等方法,儿童患者治疗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以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草莓状血管瘤:出生时往往表现为较小的红色斑点,然后迅速增长,在1岁内生长迅速,随后可能逐渐消退,好发于头颈部,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可能会影响外观或引起一些并发症,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儿,需密切观察其生长变化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海绵状血管瘤: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体表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瘤体外观呈紫红色,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质地柔软,可压缩,婴幼儿时期可能增长较快,特殊人群如儿童患有海绵状血管瘤时,要注意避免局部碰撞等,防止瘤体破裂出血等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