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致肌肉无力瘫痪,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有三血清型且对外界抵抗力强,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型占比高、顿挫型有非特异性症状、无瘫痪型有神经系统症状无瘫痪、瘫痪型分脊髓等型,诊断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预防以疫苗接种为关键包括灭活和口服减毒活疫苗按程序接种建立群体免疫。
一、定义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进而致使肌肉出现无力及瘫痪状况。
二、病原学
脊髓灰质炎病毒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存在Ⅰ、Ⅱ、Ⅲ三个血清型,该病毒对外界环境具备较强抵抗力。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此型占比约90%以上,感染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仅能通过血清学检测发现存在相关抗体。
2.顿挫型:约占4%-8%,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一般1-3天便可恢复。
3.无瘫痪型:在顿挫型基础上,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等,但无肌肉瘫痪表现。
4.瘫痪型:约占1%-2%,可分为脊髓型(最为常见,表现为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见于下肢)、脑干型(可累及呼吸、心血管等系统,出现相应严重症状)、脑型(较少见,有惊厥、昏迷等表现)等不同部位受累的情况。
四、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史不全,是否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等情况。
2.临床表现:依据上述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3.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毒分离(从患者粪便、咽部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病毒)、血清学检测(检测特异性抗体,如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等)来确诊。
五、预防
1.疫苗接种: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关键措施。包括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和口服减毒活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以建立群体免疫。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需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免疫规划程序完成接种,通过主动免疫来有效预防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