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盆腔痛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及非经期慢性盆腔痛,异位至肠道等有相应部位症状,不孕发生率较高与盆腔微环境等有关且有性交痛,育龄女性为高发人群需关注症状,有家族或发育异常者应警惕定期检查,儿童青少年下腹部异常痛也不能忽视需排查。
一、疼痛相关症状
1.盆腔痛:最为常见,多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且呈进行性加重趋势,即初潮时可能无痛或仅有轻微不适,随病情进展,每次月经期间盆腔疼痛逐渐加剧,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疼痛程度与病变程度并非完全成正比,部分患者病变较轻但疼痛却较为剧烈;此外还存在慢性盆腔痛,即在非月经期间盆腔区域也可出现持续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2.其他部位疼痛:若子宫内膜异位至肠道,可引发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等症状;若异位至泌尿系统,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表现;若腹部手术切口有内膜异位种植,可在瘢痕部位出现周期性疼痛、触及结节等。
二、生殖相关症状
1.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发生率较高,据相关研究显示,约30%-5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如腹腔液成分异常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及运输;免疫功能异常,机体对异位内膜产生免疫攻击等因素有关。
2.性交痛:盆腔内异症患者常存在性交疼痛,尤其是在月经前性交时更为明显,主要是由于性交过程中宫颈受到碰撞或子宫收缩上提,刺激异位病灶所致。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月经及盆腔相关症状变化,一旦出现上述疼痛、生殖等方面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倾向或本身存在生殖系统发育异常等情况的女性,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而对于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该人群中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下腹部异常疼痛等情况,也不能忽视,需全面评估排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