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为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豆形成对排列有菌毛和荚膜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在含血液血清等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7.4~7.6菌毛介导黏附于鼻咽部上皮细胞荚膜抗吞噬内毒素致病引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等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传播途径为飞沫易感人群是儿童青少年等预防可接种疫苗及避免密切接触流行季节少去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等。
一、分类与形态特征
脑膜炎球菌属于奈瑟菌属,是革兰阴性双球菌,形态上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无芽孢、无鞭毛,有菌毛和荚膜。
二、生物学特性
专性需氧,对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血液、血清等的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为7.4~7.6。
三、致病机制
1.黏附与侵袭:菌毛可介导细菌黏附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细胞,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帮助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清除。
2.内毒素致病: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可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导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相关的严重临床表现。
四、临床疾病表现
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
五、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带菌者和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和急性期传染性较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侵入人体。
易感人群:儿童和青少年易感,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相对较高,因该年龄段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
六、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或结合疫苗是预防的有效手段,可降低感染风险,尤其建议儿童、青少年及高危人群接种。
防护措施: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在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室内通风等。特殊人群如儿童,需重点关注疫苗接种情况,老年人则应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评估后考虑疫苗接种,以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