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由甲乙型流感病毒引起属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经空气中飞沫或接触被污染物品传播,感染后常突发高热伴全身及呼吸道等症状儿童可有胃肠道症状,预防可接种疫苗及勤洗手等,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
一、流感的定义与病原体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为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病毒易发生变异,可导致周期性的流行或大流行。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一定时间,人群普遍易感,接触后易被感染。
三、典型症状
感染流感后通常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肌痛、全身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儿童可能表现为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症状一般比普通感冒更重且进展快。
四、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尤其高危人群(如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孕妇、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应优先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及重症发生概率,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保护作用。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在流感流行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可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每日定时开窗通风。
五、高危人群及注意事项
65岁以上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流感后易发展为重症,应加强防护,除接种疫苗外,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保暖。
5岁以下儿童(尤其2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流感后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高热、呼吸急促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且应避免低龄儿童自行用药,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
孕妇:孕期女性感染流感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加,应做好防护,如接种疫苗(在医生评估后可接种)、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感染流感后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做好防护,出现流感相关症状时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