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因病毒入侵引发炎症反应及重症时代谢紊乱等出现体温35.5℃的低体温情况且非新冠特异性,单纯依据此不能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其他伴随症状及新冠病毒检测结果综合判断,老年人感染后低体温易致器官功能紊乱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就医,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体温有病情进展风险伴不适需尽快就医,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后低体温可能加重基础病情需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体温持续偏低或基础病症状加重及时就医。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体温35.5℃出现的可能性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出现体温35.5℃的情况,这与病毒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相关。病毒入侵人体后,可引发炎症反应,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功能,同时,重症感染患者因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增加等因素,可能出现低体温表现,体温35.5℃属于低体温范畴,是新冠感染可能伴随的体温异常情况之一,但并非新冠感染的特异性症状。
二、低体温在新冠感染中的非特异性表现
新冠感染时出现低体温并非独有现象,其他因素也可导致体温偏低,如过度使用退热药物、环境温度过低、体质虚弱等。因此,单纯依据体温35.5℃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是否有新冠病毒接触史)、其他伴随症状(如干咳、乏力、咽痛等)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或抗原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三、特殊人群低体温需关注的要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感染新冠后出现低体温时,更易发生器官功能紊乱等严重情况。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同时关注是否伴有精神萎靡、肢体冰凉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
(二)儿童
儿童感染新冠后出现低体温时,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需格外留意是否存在病情进展风险。若儿童体温35.5℃且伴有精神差、拒食等情况,应尽快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新冠后出现低体温可能加重基础病情。此类人群需加强自我健康监测,若体温持续偏低或伴随基础病相关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