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脑瘫儿有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致肢体僵硬等、减低致肢体松软等)、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喂养困难、异常运动模式(如手握拳难松开等)表现,家长对婴幼儿上述症状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其到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早期诊断干预至关重要,诊断评估要遵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且尽早开展康复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运动发育落后
早期脑瘫儿在运动发育方面往往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例如,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能抬头,而脑瘫儿可能3个月仍不能抬头;4个月时正常婴儿可伸手抓物,脑瘫儿则可能难以完成该动作,且运动时动作僵硬、不协调。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如换尿布时下肢不易分开;患儿常出现尖足(足跟不能落地)、下肢交叉等表现。
2.肌张力减低:肢体松软,活动时感觉缺乏正常的肌肉张力支撑,表现为不能维持正常姿势,如仰卧位时四肢过度伸展等。
三、姿势异常
患儿常出现异常的身体姿势,如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脊柱前凸;坐位时不能保持稳定的竖直姿势,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等。
四、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正常情况下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若脑瘫儿超过4个月仍存在则属异常;同时保护性反射(如躲避反射)可能减弱或不出现,例如当身体倾斜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姿势的反应。
五、喂养困难
早期脑瘫儿常存在喂养问题,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可能出现吐奶频繁、进食时间长等情况,这与口腔肌肉控制及吞咽功能异常有关。
六、异常运动模式
手握拳是常见表现,且难以自然松开;部分患儿在运动时会出现下肢交叉、剪刀步态等异常运动模式,这些都与脑部运动调控功能异常相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婴幼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由于婴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评估过程中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尽早开展康复训练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促进患儿运动功能及其他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