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致免疫紊乱且马拉色菌异常增殖可引发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表现为红斑油腻鳞屑,需有HIV感染证据结合典型表现诊断,治疗要控制病毒复制并局部对症处理,儿童、妊娠期、老年HIV感染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HIV感染引起的脂溢性皮炎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过程中常见的皮肤表现,发病机制与HIV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同时马拉色菌等皮肤常驻菌群的异常增殖和定植参与其中,HIV感染使机体对马拉色菌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进而引发皮肤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常见于头皮、面部(如眉弓、鼻唇沟)、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区域。2.皮肤表现:表现为红斑基础上覆盖油腻性鳞屑,病情较轻时红斑边界清晰,鳞屑较薄;病情较重时红斑范围扩大,鳞屑增厚且油腻感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
三、诊断要点
1.HIV感染病史:患者需有明确的HIV感染证据,如HIV抗体检测阳性等。2.皮肤典型表现:结合上述好发部位及皮肤红斑、油腻性鳞屑等特征性表现进行初步判断,确诊可通过皮肤真菌镜检等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
四、治疗原则
1.控制HIV病毒复制: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基础,通过抑制HIV复制改善整体免疫状态,有助于脂溢性皮炎的缓解。2.局部对症处理:可使用抗真菌制剂(如酮康唑洗剂等)清洗头皮或涂抹患处,以抑制马拉色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面部等皮肤较薄部位,需选择温和制剂,并注意避免刺激。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HIV感染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温和清洁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若需用药应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或成分。2.妊娠期HIV合并脂溢性皮炎患者:需综合考虑胎儿安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局部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生评估下进行,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案,同时密切监测皮肤病变变化及母婴健康状况。3.老年HIV感染者:老年人群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局部治疗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也需兼顾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生理特点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