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性荨麻疹分为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类,获性较常见,接触冷风冷水等后暴露部位现风团斑块状水肿严重有全身症状,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早年发病症状相对较轻;发病机制获性与个体对寒冷异常免疫反应相关,家族性由遗传因素致机体对寒冷刺激特定反应机制引起;临床表现获性接触冷物数分钟内局部现瘙痒性水肿风团等全身症状,家族性接触后数小时现风团持续短全身症状不明显;诊断依据病史及激发试验并排除其他类似病;治疗非药物干预是避免接触寒冷刺激物,药物治疗选抗组胺药,特殊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优先选对机体影响小的方式。
一、定义与分类
寒冷性荨麻疹是一种因皮肤接触寒冷物质后引发的荨麻疹,分为获得性和家族性两类。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常见,多在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部位出现风团或斑块状水肿;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出生后不久或早年发病,症状相对较轻且可持续终生。
二、发病机制
皮肤受冷刺激时,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介质,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风团、水肿等表现。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多与个体对寒冷的异常免疫反应相关,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则由遗传因素导致的机体对寒冷刺激的特定反应机制引起。
三、临床表现
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接触冷物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性水肿和风团,可累及面部、手部等暴露部位,严重时可伴有头痛、寒战、腹泻等全身症状。
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症状相对较轻,一般于接触寒冷后数小时出现风团,持续时间较短,全身症状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病史(接触寒冷后出现皮损的过程)及激发试验(如冰水浸泡试验等)进行诊断,通过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以明确病情。
五、治疗与注意事项
非药物干预:避免接触寒冷刺激物是关键,如冬季注意保暖,避免直接接触冷水、冷风等。
药物治疗:可选用抗组胺药物,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谨慎性,儿童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于有相关病史者,应记录接触寒冷后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防护及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充分考虑其年龄、生理特点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以患者舒适度为考量标准,优先选择对机体影响较小的方式应对寒冷性荨麻疹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