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增生是机体皮肤受创伤后伤口愈合时出现的异常疤痕过度增殖现象,初期常呈红紫质地坚硬渐增厚隆起不规则,多伴瘙痒疼痛等不适,高危人群有瘢痕体质者等,伤口深度面积大、感染易致增生,儿童需早期清洁护理,瘢痕体质者避免不必要创伤,基础病者控指标保愈合。
一、疤痕增生的定义
疤痕增生是机体皮肤组织在受到创伤(如手术、烧伤、切割伤、擦伤等)后,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疤痕过度增殖现象。其本质是皮肤损伤修复机制的异常激活,成纤维细胞等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使疤痕组织超出原损伤范围,表现出不同于正常皮肤的形态和质地。
二、临床表现特征
1.外观表现:初期疤痕常呈红色或紫红色,质地坚硬,逐渐增厚隆起,超出原伤口边缘,形状不规则,可能呈现蟹足状或蜈蚣状向外扩展。
2.症状感受: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疼痛等不适,尤其在温度变化、情绪波动或接触刺激时,症状可能加重。
三、相关影响因素
1.体质因素:瘢痕体质人群(如家族中有类似疤痕增生史者)是疤痕增生的高危人群,其皮肤创伤后更易出现异常疤痕增殖。
2.伤口特征:伤口深度较大(如达真皮深层及以下)、面积较广时,疤痕增生发生率更高;此外,伤口感染会刺激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沉积,增加疤痕增生风险。
3.个体差异:年龄方面,儿童皮肤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瘢痕体质儿童仍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成年人中,瘢痕体质者、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因伤口愈合缓慢)更易出现疤痕增生;女性在某些生理阶段(如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疤痕修复过程,增加增生风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娇嫩,创伤后需注重早期伤口清洁与妥善护理,避免感染。若发现伤口愈合后有异常隆起、变红等情况,应尽早咨询皮肤科或整形科医生,早期干预可能降低疤痕增生程度。
2.瘢痕体质人群: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创伤,若必须手术或有创伤,术前需与医生充分沟通,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抑制疤痕增生的措施(如早期使用硅酮类敷料等)。
3.基础病史人群:有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积极控制血糖等指标,保证伤口良好愈合环境,同时密切观察伤口愈合后疤痕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