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现体温37.3~38℃的低热但非特异,部分伴干咳乏力等症状,低热还可见于普通感冒、细菌感染等,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核酸或抗原检测阳性可提示感染,儿童低热要密切观察异常及时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低热需关注基础病波动及时就医全面评估。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低热表现及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3~38℃),但低热并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主要症状为低热伴干咳、乏力,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然而,低热也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如普通感冒、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
二、其他可导致低热的常见情况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也可出现低热症状,同时常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病程具有自限性。
(二)细菌感染
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等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出现低热表现,通常还会伴随局部炎症的相关表现,如扁桃体红肿、疼痛明显等。
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需综合判断
仅依据感冒发低烧这一症状不能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是否有疫区旅居史、是否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其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是重要的确诊依据,若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结果为阳性,则提示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出现低热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体温变化及其他伴随症状,如是否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同时,儿童低热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等,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低热时,需更加关注其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波动情况,建议老年人出现低热等症状时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以便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