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急性期可进行符合指征的静脉溶栓或大血管闭塞的动脉取栓,药物辅助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神经保护剂,恢复期及二级预防包括康复治疗(物理、作业、言语)和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需谨慎评估药物及康复强度,儿童中风遵儿科原则选治疗方式,女性需关注激素及心理支持。
一、急性期治疗
1.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符合指征的患者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能显著改善预后,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等。
动脉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或12小时内(后循环)可考虑行动脉取栓术,能有效开通血管,提高血管再通率。
2.药物辅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如无禁忌证,在溶栓后24小时可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进展。
神经保护剂: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用。
二、恢复期及二级预防
1.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帮助恢复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等动作的恢复训练。
言语治疗:针对存在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发音、理解、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促进言语功能恢复。
2.二级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如使用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等)、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等)将相关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指导患者保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规律作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治疗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及出血风险,康复治疗需循序渐进,根据身体耐受情况调整训练强度。
2.儿童中风:儿童中风相对少见,多与先天血管畸形、感染等因素相关,治疗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或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及时评估神经系统损伤程度并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3.女性中风:女性中风患者在治疗中需关注激素水平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康复过程中注意心理状态的调整,家人应给予更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