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杆菌引起,传染源多为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少数通过消化道、皮肤感染。发病机制一是血行播散,即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从肺部原发病灶入血播散至脑膜,结节破溃引发病症;二是隐匿病灶复发,初次感染潜伏的结核杆菌在免疫力下降时重新活跃致病。诱发因素包括免疫力低下(如儿童、老人、不良生活方式、有基础疾病或用免疫抑制剂者)、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且未防护、居住环境差利于结核杆菌传播生存。
一、结核杆菌感染与传播
1.传染源:结核性脑膜炎主要由结核杆菌引起,传染源通常是开放性肺结核患者,他们在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2.传播途径:结核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当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杆菌的飞沫后,结核杆菌会在肺部形成原发病灶。少数情况下,也可通过消化道、皮肤等途径感染,但相对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
1.血行播散:感染结核杆菌后,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可从肺部原发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结核杆菌血症,播散到全身各个器官,包括脑膜。结核杆菌在脑膜和脊髓膜形成结核结节,当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2.隐匿病灶复发:少数情况下,结核杆菌可能在初次感染后潜伏在脑膜或脑实质内,当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结核杆菌可重新活跃、繁殖,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三、诱发因素
1.免疫力低下:年龄因素方面,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并发展为结核性脑膜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也会降低,患病风险增加。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等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几率。有基础疾病如艾滋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力受到抑制,更容易感染结核杆菌并引发结核性脑膜炎。
2.密切接触: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如共同生活、工作等,会增加感染结核杆菌的机会,尤其是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时,感染风险更高。
3.环境因素: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等,有利于结核杆菌的传播和生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