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医学上称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因血管狭窄、闭塞或栓子堵塞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是脑血管破裂致血液积聚压迫脑组织,常见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其发生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相关,发病后有口角歪斜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高危人群要控基础病、改生活方式、定期体检以降风险。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一、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大部分,主要是脑部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上形成斑块,逐渐狭窄甚至堵塞血管;也可能是血液中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随着血流移动到脑部血管,堵塞血管。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脑部血管,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二、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脑内,压迫周围脑组织。常见的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弹性减退,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另外,脑血管畸形也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原因,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脑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增加,老年人是中风的高发人群;性别上,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生中风,但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相对略高;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中风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风的发生率比没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群明显增高。中风发生后,患者可能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行走不稳、头痛、呕吐甚至意识障碍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需要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因为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减少残疾和死亡的发生。对于有中风高危因素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可能存在的脑血管问题,以降低中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