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免疫等致血小板破坏增多有皮肤瘀点等表现且感染可加重,过敏性紫癜由过敏原致小血管炎有对称紫癜等表现;梅毒分三期,一期硬下疳,二期有皮肤黏膜损害等全身症状,三期累及多系统,诊断靠血清学试验,孕妇感染可致先天梅毒,性活跃人群需注意安全性行为。
一、紫癜
紫癜是一种以皮肤或黏膜下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过敏性紫癜。
(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病因机制:多因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可由感染等因素诱发,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可能正常或增多,但血小板生成受抑。
2.临床表现:皮肤可见瘀点、瘀斑,严重时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骨髓象显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等。
3.相关因素影响:感染可加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情,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后更易引发该类紫癜,需注意预防感染。
(二)过敏性紫癜
1.病因机制:通常由感染(如链球菌感染)、食物(如鱼虾等)、药物(如抗生素等)等过敏原引起,导致小血管炎,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形成紫癜。
2.临床表现:皮肤出现对称分布的紫癜,可伴关节痛、腹痛、血尿等,实验室检查可见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尿常规可能有异常提示肾受累。
二、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性传播疾病,依据病程分为三期。
(一)分期及表现
1.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多发生在生殖器部位,初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形成溃疡,边界清晰,触之软骨样硬度。
2.二期梅毒: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发病,可出现皮肤黏膜损害,如皮疹、扁平湿疣等,还可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3.三期梅毒:感染2年后可能发生,可累及心血管系统(如主动脉炎等)、神经系统(如神经梅毒)等,出现相应系统的严重病变表现。
(二)诊断依据
主要依靠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如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等,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综合诊断。
(三)相关人群因素
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先天梅毒,对胎儿生长发育危害极大,需孕期常规筛查梅毒以保障母婴健康;性活跃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应注意安全性行为预防梅毒传播。